山西晚报讯(记者孙轶琼)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山西晚报、太原收藏协会、山西云媒体、文博山西、太原晋商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藏品中的记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七十周年收藏展”,在太原晋商博物馆内开展。余件记载了岁月痕迹的藏品首次亮相,带公众共同感受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岁月变迁,见证新中国日益美好的壮丽诗篇。山西云媒体副董事长、总编辑曹廷国,山西晚报副总编辑吕国俊,太原收藏协会会长张青山出席。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太原收藏家协会会长张青山介绍,本次展览经过数个月的努力,从协会会员数以万计的藏品中进行了完整系统的梳理,并对符合主题展览的藏品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归纳,在保证藏品种类完整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代表性强、品相优的藏品来展出,以提升主题展的品质。“这多件藏品,是从浩如烟海的民间藏品中精选符合主题精神的藏品,通过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提炼藏品的文化价值,让藏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展览共分为八大单元。书籍报刊收藏单元呈现的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报展,通过《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山西日报》等国家级、省级主要报纸版面内容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进程,梳理出70年发展脉络;纸品单元中,展示了计划经济时期各行业所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票证,多枚罕见的粮食票证,展示了红色根据地和各大解放区的生活场景;照片单元中,汇集了城市建设70年变迁过程中的摄影作品;居民生活的变迁单元,呈现了昔日里大家所使用的家用电器和通讯工具;陶瓷单元,展示了从解放初期到合作化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及近三十年居民生活用陶瓷的变迁与发展;文化娱乐单元,展示的则是电影放映机、摄录像机、照相机、老胶片,老唱片等老物件;*品收藏单元,主要展示了*服,徽章;工商企业单元,展示以太钢代表的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通过老照片、宣传品、徽章奖章、生产工具等藏品来展示工商业的发展繁荣历史。展览中,既有很多已经消失在公众眼前的实物藏品,带大家重温昔日的峥嵘岁月,也有文字展板,展现70周年光荣历程,还有很多音频、音像资料,更是充满了年代味道。
张青山说,希望通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收藏展览,唤起公众的历史记忆,让大家重温70年发展历程;通过展览,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坚定发展信念,助力民族复兴大业。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还是一次贯穿年后半年的主题公益性巡展,在晋商博物馆展览之后,将陆续走进院校、走进企业、走进社区,用独具特色的、有温度的展览形式为更多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市民送上精神大餐。
本次展览至6月29日结束,广大市民可以携带身份证到迎泽公园内的太原晋商博物馆免费领取门票进行参观。
花絮
红旗本的历史足有70年之久
时至今日,红旗本依然是很多人的“最爱”。那个天蓝色的封面,一面红旗迎风飘扬,是不少人工作和学习的必备佳品。可是你知道吗,红旗本的历史足足有70年之久。
在某展柜内,放满了各式各样的红旗本,最是吸引人眼球。收藏者名为安建斌,一辈子从事印刷工作,经他手印刷的红旗本,就有不少版本,因此他对于红旗本有着特殊的感情。据其介绍,年代最久的红旗本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出版的,是上下翻页的本子。本子中间印有一面红旗,上面印有毛泽东的头像,比较难得的是,本子下方写着中国百货公司山西省公司监制,说明这是“晋字牌”的印刷品。“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印刷的,与新中国同龄吧。其实红旗本也是有传承的,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是这样的,最后在大跃进时代,发展成了三面红旗的红旗本。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普遍是蓝色封面印有一面红旗的横条纹本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印刷这类本子。”安建斌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中,红旗本的封面又都是不同的,它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最好的历史见证。
丁零零,送报车来了
本次展览中,有很多“互动”设计引发观众共鸣。你瞧,那一辆辆26、28寸自行车,早已成为大家拍照的最佳道具,纷纷留下一张充满年代感的倩影。
上世纪70—90年代,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自行车可是最为“宝贵”的财产了。如今放在展厅的这几辆车子,就是藏家耿贵生从全国各地收购而来的,比较难得的是,这些车子品相非常好,车身的漆皮还泛着光呢。“这车子看起来还很新啊,是翻新的吗?”面对参观者的疑问,耿贵生表示,这些车子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它们的主人视若珍宝,有的买回来舍不得骑,有的放在床上,有的挂在墙上保存。“这可不是笑话,这是真事啊,当年买个自行车,就像现在买个汽车一样,不容易啊!”
在展示的自行车中,还有一辆车的车筐上写着“山西晚报”。原来啊,这曾经是本报创刊之初,发行员们深入千家万户送报纸的“工具”,每到一处那“丁零零”响起的铃声,或许是不少老读者内心深处最清脆的记忆吧。
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
统筹:山西晚报记者费煜直播:山西晚报记者曹钦薛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