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作为我国古代众多名将之一,拥有丰富的故事。他在长平之战中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重要记录。起初,廉颇是赵国的主帅,但因赵王中计,被赵括取而代之,导致了后来的悲剧。然而,在廉颇的带领下,赵军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战胜了燕国。尽管如此,廉颇最为人所熟知的故事,还是他负荆请罪的一幕。而这个故事离不开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蔺相如。蔺相如也是一代名臣,无论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还是负荆请罪,都是众所周知的故事,甚至被收录在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支柱,他们之间的往事被史书专门记载,并被改编成京剧。
然而,有人对于廉颇当年大破齐国却被蔺相如压在头上感到疑惑。那么,蔺相如之所以能位居廉颇之上,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结合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因素使得蔺相如更受赵王器重。首先,赵国注重军事,拥有许多善于战斗的将领。赵奢、李牧以及归降的乐毅等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将,与他们相比,廉颇虽然威名赫赫,但没有到不可或缺的地步。正是因为赵国不乏战将,才更凸显出像蔺相如这样卓越的文臣的珍贵。俗话说得好,珍稀之物价值更高,在缺乏杰出臣子的赵国而言,蔺相如无疑是难得的人才。其次,与凭借战功崭露头角的廉颇不同,蔺相如是赵王身边宠臣的推荐下出使秦国的。
对于赵王来说,蔺相如更加可靠、值得信任。而且,蔺相如在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回国后赵王对他格外看重。这也正是廉颇心生不满的原因。第三,蔺相如不仅在外交上维护了赵国的利益,而且在帮助赵王巩固政权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赵王对他十分器重。从蔺相如的官职可以看出,对于君王而言,战功固然重要,但相比政权稳固来说,稍有不足。因此,蔺相如位居廉颇之上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后,廉颇在朝堂上不及蔺相如,这也与他自身有一定原因有关。以上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一些因素,揭示了蔺相如能够胜过廉颇的原因。他的品质和才干得到了赵王的赏识和器重,使他在赵国的地位超越了廉颇。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渑池之会前,赵王由于安全考虑本不想前往秦国。然而,廉、蔺等大臣劝说他前往,廉颇甚至率领军队护送赵王至边境。当他们告别时,廉颇说,如果赵王的旅行时间超过一个月,希望他能批准廉颇立太子为王。尽管廉颇的出发点是好的,担心赵王被挟持,但赵王还是被这句话刺伤了。他虽然口头答应了,但对廉颇的印象大打折扣。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平安归来,蔺相如功不可没,而护送他的廉颇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这也许与他的言行有关。对于“将相和”的故事,历史学家们尚未达成共识,一些人认为蔺相如并没有成为相国,因此没有被记入“将相和”。
这个故事也有启示意义,廉颇的忠诚和直率固然是优点,但他不注重言辞修饰以及对他人感受的考虑,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