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首页 » 发展历史 » 问答 » 换个马甲搞校外培训,如何识别事
TUhjnbcbe - 2024/6/8 2:54: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高路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发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

不难发现,“双减”虽然已经推行,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有一些学科类校外培训变相违规开展,有的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有的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有的则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等等。

正是看到了这些变相的违规行为,教育部又出台了这样的通知,及时打好“补丁”,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将可能的漏洞都给堵上了。政策越刚性,规定得越细致,越有利于执行。其背后用意不言而喻:“双减”的规定需要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

红线划定,接下来就是如何执行的问题。这些年来,减负的要求一提再提,但实际效果一直不佳,固然是因为变相补课太狡猾,大多比较隐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本身的辨识机制,处罚机制没有配套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发现了又不能及时处理,规定的权威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本次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蔽性、多变性特点,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

这对各地教育部门来说,也是一项新的挑战。如何发现,如何辨识,发现了以后又如何处罚,都是需要克服的难关。各类隐形变异问题都具备很强的隐蔽性,一不小心就会被钻了空子,比如所谓的披着马甲的国学班、夏令营就是这样,它伪装为非学科类培训,可谓防不胜防。又比如,“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就更隐蔽了,它可能根本不在公共场所,也许只在某个学生的家中,这个时候又该如何发现与处理?

显然,这个机制能不能建立起来,建立以后运行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可以预见的是,两股力量的此涨彼消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场事关孩子未来的无声的争夺也将持续一段时间。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只有长期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得到实在的效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换个马甲搞校外培训,如何识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