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摄影点评复盘一张昨天拍摄的照片摄影 [复制链接]

1#

喜欢旅拍,没带单反,于是用iPhone拍摄,凌晨五点起床出发小东江,提前找好位置,拍的时候画幅有限,太阳的位置太靠上了,后期拉了一下曲线。

点评:一道光下来,正好有个船。真的是挺好的。

但是可惜就可惜在拍摄器材上了。对于没啥特殊算法优化的苹果来说,这样的逆光场景太难了。加上苹果一贯以来的超强眩光。没把这照片毁掉就真的算是万幸了。

如果有算法,太阳不会这么惨白难看,如果画面大部分没有被眩光弄得这么脏,会好太多了。

少见的被器材毁了的照片。

我安慰你一下,给你个5分吧。给的是你去了小东江,给的是你发现的瞬间挺好。给的是你构图我觉得很不错。

以上是昨天点评的第三张照片。一般来说点评放在最后的都是我当天看到的比较好的照片。

至少是5分以上的。所以整体来说我觉得这张照片还行。

早起恰好看到这样一条留言。于是决定复盘一下这张照片吧。

怎么复盘呢?我就说说我在这里用手机会怎么思考。

那么现在我到这里,看到了这个。我就带了手机。

用手机拍照第一步:擦擦镜头。尤其是这样的逆光场景。我们的手机往往是被随便抓的,如果摄像头上有比较重的指纹,那么绝对影响成像。

第二步:考虑横构图还是竖构图。在这里我也应该会横构图。

第三步:举起手机,考虑取景的范围。我觉得我应该会把取景范围取大一点。稍微大一点就好。因为现在天显得有点堵了。

第四步:构图,我的虚拟水平仪是默认打开的。没有的话,三分构图辅助线也是默认打开了,都可以帮助我们端平相机。然后我也会把人物放在这样的位置。压低了很好看。

第五步:点击小船,调节曝光。或者改变角度,减少过强的眩光。

第六步:语音拍摄或者音量键按下拍摄。很多手机都有这个功能。避免手再因为触屏,而造成构图改变。

从这个流程来说,我觉得作者整体做得都不错。但是没有避免自己的器材问题。

以上的6步,我只会在点击小船调节曝光上面耽误几秒钟。很多思考实在看到这个场景就在脑海中瞬间完成的。而操作器材,不管是相机还是手机,都是十分迅速的。

所以别因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去怀疑每个人都不能在条件苛刻的情况下思考更多。那是你,不是我。而且我觉得这个条件非常不苛刻了。很好的条件了。

我推荐给你的文章,是韩寒和一群小学生踢球的故事。

故事中,韩寒自认为脚法不错且身法灵活,从初中开始,班级联赛拿过全校冠*,在校队踢过前锋和门将,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拿过区的四强,我、护球很像梅西,射门很像贝利,曾经一度觉得可以去踢职业试试。于是他和二中菲戈,附中克林斯曼,杨浦范巴斯滕,静安巴乔一起去和小学生踢球。

不过这群小学生是职业的预备队。

结局就是:“队长把我们聚在一起,说,兄弟们,这样下去要输50个球,要不下半场我们就都站在门口堵门吧,力保丢30个球以内。

最后这场比赛没有下半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

这位摄友的评论我不是第一次见了,之前也见过很多类似的。尤其是有年我点评了一张很经典的照片:分析本次G7峰会上最精彩的一张照片为什么默克尔会选择这张

里面很多人说我过度解读。说苛刻条件下能拍下来就不错了。

这个就像一群篮球爱好者看科比打球吐槽他打铁一样。

你知道吗?不需要NBA、CBA,就是CUBA的球员,在没有大防守压力的情况下,命中率都是奇高的。对,这个防守压力就是你平时打野球的压力,而且你还投不进。

大家对于一件事的认知真的是有极大差异的。因为我毕业就在新闻单位工作,所以我对于摄影记者的专业性比一般人清楚得多。能够上G7这样的舞台的,那都是人精。说过度解读的,只能说你对力量一无所知。

对于摄影来说,你们觉得很难的取景范围的确定、画面元素的确定、曝光的问题(这样的眩光也属于这个范畴)、虚实结合的考虑,都是在举起相机或者手机前瞬间就思考好了的。

然后真正按下快门前,就是一个构图、对焦和到底抓取哪个瞬间按快门的动作了。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说苛刻条件,没时间思考,能拍到就不错了,我都觉得非常可笑。

所以特地来复盘批评一下,希望您千万别顽固。

——一个点评超过张的作者敬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