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健峰李木炎
羊城晚报7月31日A8版报道
炎炎夏日,在梅州市梅县区“西部旅游快线”和“东部出省通道”建设现场,干部一线指挥、工人坚守奋战,都是为了将这两条道路早日建成通车,改善老区苏区人民出行问题,改变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交通条件。
东西部快线通道,是梅县区年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通路网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成效的一个体现。年,梅县区提出要高站位、高品质、高效益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创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织就立体化交通运输路网、铺就苏区振兴发展通途。
梅县“四好农村路”景美路畅古文葳摄
突破瓶颈
加快东西部快线通道建设
省道S线梅县区梅西至程江公路建设工程(西部旅游快线)和省道S线松源至雁洋段(出省通道)改建工程是改善梅县区西部和东部群众出行交通条件,突破东西部发展瓶颈,完善梅州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
西部旅游快线估算总投资18.5亿元全长约32公里,同步配套26公里绿道,串联沿线镇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满足驾车、骑行、漫步三种出行需求,致力打造“人在路上、路在景中、路景一体”的美丽旅游公路。该线路共串联起梅西、大坪、南口、程江、梅西水库管理区4镇1区14村,覆盖人口12万人。项目建成后将对整个梅县西部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帮助。该项目预计在年的年底将沿线桥隧工程全部完成,在年6月左右全线具备通车条件。
东部出省通道主线起点位于梅县区与蕉岭县交界处高陂壁,终点位于雁洋镇剑英大桥东北侧,接入现有省道线,路线全长67.公里。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梅州连接福建武平、永定的一条快速出省通道,实现省内外快速联通,惠及沿线雁洋、松口、桃尧、松源等四镇近20万人民群众。项目采用分段实施建设,全线共分七个标段。整个项目计划于年12月建成通车。
据了解,年,梅县区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工作计划,统筹推进全区3大类13项交通运输重大项目建设,计划投资14.亿元,至目前完成年度投资约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8.1%。
省道S线丙村段古文葳摄
巩固提升
“四好农村路”助力振兴发展
“我们家乡的路终于要扩宽了,这是山里人几十年的愿望。”近日,一则梅州市发改局“关于省道S线梅县区梅南圩镇至北洞段红色旅游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公示”的消息在梅县区梅南镇北洞村村民联络群里引起热议,村民对*府关心解决革命老区群众出行难问题一致点赞。
原来,北洞村地处梅县区与丰顺县马图村交界,离梅南圩镇20多公里,是一个偏远的革命老区山村,原有的X线实际单行车道,加上山高路远、弯多路窄,群众出行、乡村发展问题一直受到制约。为了切实解决这一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梅州市、梅县区高度重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目前按照相关程序稳步推进前期工作。
一直以来,梅县区围绕老区苏区振兴目标,秉承“若要富、先修路”的理念,坚持*建引领、*府主导、交通主抓、部门配合、全民参与,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年,梅县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镇镇相通、村村相连。
值得一提的是,梅县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做法和成效对梅州各地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主要经验和成效包括:围绕“通村畅乡”目标,建设“乡村振兴路”,聚焦“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目标,大力提升农村公路路况水平、通行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围绕“共建共享”原则,同筑“幸福民心路”,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加强*群联手,营造“建路为民、还路于民”的良好氛围。围绕“有路必养”要求,铺就“惠民平安路”牢固树立“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理念,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常态化发展。围绕“行有所乘”理念,打造“产业兴旺路”,以“美丽公路+客运+电子商务+物流+邮*”融合发展思路,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通、运邮结合”,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走进农村,特色农产品走出农村。
近年来,梅县区验收县乡公路建设项目13个、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个,一次验收合格率达%;21座四类以上危桥已全部改造完成,按时完成公里县乡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开通82条城乡公交路线,采用全电动化,投入新能源电动公交车达辆,个建制村全部开通公交,实施补贴机制以来,为60周岁以上老人、中小学生、伤残*人等逾12万人发放公交乘车补贴1.7亿元,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5年达5A级。建成通农业基地公路公里,推动梅县特色农产品走出围龙、走向世界。
铺就乡村振兴路古文葳摄
奋力创建
持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
年,交通运输部将梅县区列入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名单。当前,梅县区紧紧围绕交通运输部等11部委《关于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精神,全面实施“4+4+5”行动,即:全面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城乡货运物流服务一体化、城乡交通运输发展环境一体化“四个一体化”建设;重点聚焦和推动城乡客货邮实现体制机制融合、基础设施融合、运力资源融合、信息系统融合“四个融合”发展;切实强化示范创建的组织、*策、资金、用地、宣传等“五个保障”,打造高质量、可持续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体系。
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方面,推动梅汕高速扩建,继续谋划梅潮、梅永、平蕉大3条高速,加快推进东、西部快线建设,G、G线、S线等8个约公里国省道升级改造。完成.9公里“四好农村路”单改双升级改造、70公里旅游道路升级改造,实现全区3A旅游景点全面通达三级以上公路。重点完成48公里农村公路隐患路段治理和5座危桥改造工程。
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尽快实现有条件的边远建制村由预约式公交服务向常规公交服务转型;新增开行1-2条有效串联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休闲农业村等乡村旅游公交线路,研究开行1-2条城际公交,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建三丰公交站枢纽中心,打造集运营调度、停车服务、维修保养、充电服务、邮*快递、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交综合体。持续推动梅县区智慧公交信息平台升级工程建设,拓展城乡公交与邮*快递、农村物流信息系统对接。持续推动新增公交车辆全国公交一卡通全覆盖、移动电子支付终端和动态监控设备%安装使用。
城乡货运物流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依托“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打造梅县区科技含量高、管理现代化、服务人性化的高水平“电商物流运营服务中心”。依托乡镇客运站、公交枢纽、农村电商服务站等站场设施,按照“多点合一、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实现乡镇综合服务站%覆盖。依托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规范村级物流服务点,为农村居民提供更贴心、更完善生活服务。
城乡交通运输发展环境一体化建设方面,构建交通运输、邮*、供销、商务等部门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与邮*、物流、农业、电商等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加快编制《梅县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梅县区创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城市扶持*策并落实财*补贴资金,重点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宜的公交长效补贴机制,加大城乡客货邮综合服务站资金、土地等投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
羊城晚报
责编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