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博物馆捧出春节礼包人民资讯 [复制链接]

1#

国家博物馆

迎牛事如意

北京晚报讯(记者傅洋)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天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让观众牛年赏析“牛文物”。

今天上午,“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北京晚报记者邓伟摄

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余件(套),分为与牛为伴、牛为艺源、春牛颂福三个单元。

展品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兽面纹青铜鬲、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

“土膏初动正春晴,野老支笻早课耕。辛苦田家惟穑事,陇边时听叱牛声。”描绘渔樵耕读的清代瓷器粉彩耕织图尊,其表面环绕着一周诗画对应的耕织主题装饰,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

《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书画作品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其中的《豳风时序歌》为嘉庆读《诗经·豳风》有感而作的诗文。图卷画面描绘了田间劳作的场景,包括牛耕、收割、牛车运粮、摘桑等。《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此次展览的地点在国家博物馆南8展厅。

看古代钱币

京晚报讯(记者傅洋)古人为什么称银子为“纹银”?刀币是怎么来的?五铢钱有多重?今天上午,“中国古代钱币展”开幕,通过一千八百余件珍品钱币,系统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古代钱币展从20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件,分“泉林漫步”与“圜宇方圆”两部分进行展示。展览的钱币从原始海贝到早期的刀布币和圜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脉络传承明晰,品类繁盛。此次展览的地点在国家博物馆南11展厅。

赏服饰衍变

北京晚报讯(记者傅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件(套)服饰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中国古代服饰之美。

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个部分,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

本次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可以说是一部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首都博物馆

在首都博物馆“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作品展现场,观众们驻足欣赏。北京晚报记者饶强摄

绘小康生活

北京晚报讯(记者傅洋)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身边的年味越来越浓。寓意吉祥的年画,是中国家庭迎接新年的传统仪式之一。“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作品展日前在首都博物馆方厅一层开展,市民节日期间可以来博物馆看“年画里的新生活”。

走进展厅,一幅幅色彩鲜艳、民俗气息强烈的年画带给观众一种过年的喜庆。展览收录了余幅(套)作品,分为小康新生活、时代新风尚、贺岁新年画三个单元,通过木版年画、新年画、农民画以及具有年画元素的插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为生活画像、为时代画传。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26日,观众可预约参观。

自然博物馆

展生命之美

北京晚报讯(记者牛伟坤)春节期间,自然博物馆除夕、初一闭馆,初二至初六开放。今年,自然博物馆线上线下联动,为观众奉上丰盛“春节礼包”。

其中,临时展览“生命之美”和“飞羽之美——鸟类科学艺术展”正在火热展出中。“生命之美”展以昆虫、飞禽走兽、海贝、植物等标本为主,件标本引领观众开拓赏析生命之美的崭新视角;“飞羽之美——鸟类科学艺术展”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以独特视角探寻鸟类生物学之谜及美学之瑰丽。

此外,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北京自然博物馆等40余家文博机构,今年共同推出《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线上展览。

国家典籍博物馆

讲家风故事

北京晚报讯(记者孙乐琪)从2月11日至17日(除夕至初六),国家图书馆将严格按照相关疫情防控要求照常对外开放,实行预约入馆制度。

目前,“家和万事兴——家教家风主题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二展厅开展。展览共分为“家范传世”“风范长存”“和合新风”三个单元,通过38个人物、70余件展品,讲述家风故事。

此外,2月11日至17日,国图将通过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