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死诗歌李谪仙1 [复制链接]

1#
本人喜欢怀旧,在年11月14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诗词臆话”小栏目里有康志宝同志的文章(以下摘用时简称康文):《李白采石矶行吟桥》,遂裁为“剪报”。再读之,写成小文。
  妇孺皆知的李白,是继战国时代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位唐朝的大诗人,一千多年来一直活在国人的心中,除了他的诗篇,便是他的“仙风道骨”。他出身富贾之家,可谓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一生飘逸。
  
  其实,李白亦有坎坷,也尽在他的和别人的诗中。所以,康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唐朝大诗人李白,在采石矶一带度过了他贫困的晚年。他留恋于这里的山水之美、人情之醇、纵酒放歌,前后写下了许多传送千古的诗篇,留下了许多神奇美丽的传说和逸事,其中‘醉后水中捉月而死’的传说,最富传奇浪漫色彩。”于是后世在诗人最后生活的地方,为了那种永久的缅怀,建起了“捉月台”、“太白楼”、“李白墓”诸多终在历史的岁月里形成的“名胜古迹”。
  
  实际上,安史之乱爆发后,隐居宣城、庐山一带的李白,被永王李璘聘为幕僚,跟随起兵“抗敌平叛”。结果有夺帝位野心的永王璘败死在其兄唐肃宗的手里,李白因之获罪入了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没想到,这位寄情山水,以写诗为乐根本不屑仕途的诗人,误入“歧途”。这有史为证:天宝元年,李白时年四十二岁,经道士吴筠举荐,或说由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荐引,应诏入长安,成了唐玄宗的“供奉翰林”。李白初到长安,即被时为太子宾客的诗人贺知章叹为“谪仙人”,一时名冠京华。他奉唐玄宗诏令写的《清平调词》,极写杨贵妃之美,完全是神来之笔,其中一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但毕竟是应制之作,李白是不能做这样的诗人的,加之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他根本无法实现*治抱负,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理想一落千丈。既不愿巴结权贵,又不愿同流合污,以李白的为人则只能辞官而去!他离京后写的《行路难》一诗,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这种悲愤之情,如诗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时的诗人,既悲且愤,却不失豪气。他的《将进酒》,更是直书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如诗中所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依然不失豪气!(明日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