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未了姥姥娘我 [复制链接]

1#
姥姥?娘?我文|韩玉荣姥姥、娘、我,三个血脉相连的女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姥姥姥姥在我的生命里存在的时间很短。她就像一颗流星一样,在我的生命里倏忽一现,然后就飞快地消失了。听娘说,姥姥是农村大户人家的独生女,富养的闺女嫁给了家境一般的姥爷。姥爷也就在岳家的扶持下逐渐变得殷实起来。按理说,姥姥在家里的地位应该坚如磐石,但是姥姥一口气生了四个闺女,这就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苦果。为了弥补闺女的不争气,每年秋后,太姥爷都会接闺女回娘家住一冬天。每次年底回家时,舅老爷赶着一辆大骡子车,车上除了姥姥和她的那群闺女们,就是成口袋的粮食和一大堆生活用品。娘不论啥时候说起这段往事,那双看惯了世事沧桑的眼睛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太姥爷的慷慨并没有给自己闺女带来多少好运。姥姥生了四姨后,姥爷就倾其所有,从大山里领回一个足以能做自己闺女的妾——就是我的二姥姥。我二姥姥很争气,不久就生了一个男孩。而姥姥不久也被赶出了气派的老宅,住到了场院的几间破土屋里。当时,母亲已经嫁给了同一个村的父亲,也许是像为了略略减少自己的愧疚,姥爷就和父亲商议,让父母搬过来和姥姥住在一起。从此姥姥就和我的父母一起过着普通的日子,她帮助母亲看大了六个孩子,一天也没休息过。依稀记得姥姥给三姐扎辫子,连中间的分界线都分不直,三姐稍微表示一下不满,姥姥就非常生气。虽然跟着我父母,生活不富裕,姥姥没享多少福,但是姥姥起码不再受些窝囊气,而且从小失去母亲,跟着后娘尝尽人间苦头的父亲很孝顺。正因为这样,面对父亲的英年早逝,姥姥一下子垮了,她整天念叨一句话:“靠山山倒,靠人人没!”现在想来,她对自己的一生是多么地失望啊!父亲去世第二年,姥姥就离我们而去了。姥姥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等着回家的我们:她那不多的白发凌乱地飘在*昏的风中……这个场面永远定格在我依稀的记忆中……娘娘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当年20世纪50年代支援边疆建设,她报名参*,都穿上*装,坐上汽车了,又被姥姥哭叫地拽了下来。娘一直说是姥姥坏了她的好事。要不她也许就是一个官太太。说到这里,她还经常举出南庄北村一些例子来。其实,娘嫁给父亲,据说是自由恋爱,在当时,也算是比较时髦的人。父亲去世时,娘才41岁,她一夜之间,老了许多。每次遇到难事,她都是偷着跑到父亲坟上大哭一场。父亲刚去世那几年,一旦天黑还找不到她,姐姐就拉着我,到村北小山上的墓地里找她。还离着老远,就能听到她的哭声。等我们跑过去,抱着她,和她一起哭一会儿,娘就擦擦泪,给我拽拽揉皱的衣服,拉着我的手,和我们一起回家。在父亲去世第二年,姥姥也去世了,那时候,家里也没有啥亲戚了,娘就领着我们闷着头过。曾经也有不错的人家托人劝娘再走一步,可娘说不想给我们找个后爹,怕我们受委屈。一些眼皮子浅的邻居,觊觎我家那点可怜的宅基地,用尽了许多办法赶我们走,但是娘用实际行动拒绝了他们。姥爷分给姥姥的土坯房,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就成了危房。夏天,每到暴雨季节,娘一晚上不停地端着煤油灯到处察看,就怕塌了房子,伤着我们。后来,娘再三筹措,翻改了房子,虽然落下了不少饥荒,但起码我们不再担惊受怕了。等我们都长大后,亲戚又多了起来,可娘始终不卑不亢。虽然她不识几个字,但是她会告诉我们,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她不会讲大道理,但她会和我们说,人在做事之前首先要问问良心。有人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娘带着我们姊妹六个,虽然过得不富裕,但是从来没有招来闲话。她的风骨赢得了好多人的尊重,四邻八乡认识我娘的人都说,一个女人抚养这么多孩子,撑着一个家不容易,就是一个男人也未必能做得到。娘一直到去世都活得非常硬朗。这个“硬朗”不是要面子,也不是身体壮实,而是有骨气。我我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副高职称。从教33年,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和公益团队。这一切也是来之不易的。我四岁失去了父亲,是母亲一手养大的。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上面有四个姐姐,一个哥哥。相对于我的哥哥姐姐来说,我是最有福气的。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没干多少很累的农活。就是后来跳出农门,过着城里人的生活,也是与哥哥、姐姐们对我无私的资助分不开的。我不会锄地。在高中的一个暑假里,四姐带我去锄地,我锄了没有两米,就砍倒了三棵玉米,四姐说我不能再锄了,要不今年的玉米就收不了多少了。我上初一的时候,二姐出嫁了,她把结婚的磕头钱都给我交了学费。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我不是最聪明的,却是非常勤奋的。因为我从小知道,我没有好的家世,要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有自己争气。因此,不论在求学时,还是工作后,我都是一个永远不服输的人。因为只有不停地攀登,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我自认为是一个率直而简单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我喜欢光明磊落的方式,不屑于蝇营狗苟,因为我喜欢简简单单的阳光下的生活……是的,时代不同,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方式不同,而这种不同首先决定于人生活的大环境。相比于姥姥和娘,我更应该珍惜当前的好时代,因为她给了我拼搏的底气和勇气!谨以此文献给与我血脉相连的姥姥和母亲……作者简介:韩玉荣,教师,潍城区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喜欢文学,爱生活。喜欢用自己的笔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努力做一个“生活的歌者”。作品散见《天天读写》《亲子共成长》等报刊;齐鲁壹点壹点情报员,《壹点号》作者,刊发了大量作品。辅导的学生习作在《潍坊晚报》、《小学生拼音报》、《红领巾报》、《小学生阅读指南》、《天天读写》等刊物发表。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