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样和文学编辑聊天之后,他被拉黑了诗文 [复制链接]

1#
北京扁平疣专科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5/8593669.html
在“写手”上看到一篇文章《编辑之间交换发表已成文坛诟病》,感到可气又可笑。这篇文章的作者“小写”是一个晚报编辑,不久前给另一家报纸的副刊投了稿,结果对方编辑根据稿件下面的联系方式联系上了他,竟然反过来询问是否可以发表诗歌。他明确表示“很少用外地作者稿件”后,就被拉黑了。那么,“小写”之前投的稿子当然也就没戏了。我由衷地为他点赞,在当今文坛(或许称之为文圈更恰当),像这样拒绝同流合污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文学界的各种潜规则,早已经成了圈内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不过,有人在其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人对之深恶痛绝,束手无策。编辑之间互发稿子,其实就是一场披着文学外衣的肮脏交易。之所以会有这样令人不齿的勾当,主要是名利心在作祟。几乎所有的文学编辑自己也写作,工资也不高,他们当然希望发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和获得稿费。但并非所有的投稿都会受到青睐,于是就有人想走捷径,这样的编辑一旦互相遇见,绝对是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他们借此给自己营造一种自己才华横溢的错觉,却不敢扪心自问。他们之间看上去是惺惺相惜,实际上却是自甘堕落、狼狈为奸。明末散文家张岱曾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这样形容文人的“名心难化”:“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他当初这样说,更多是自嘲,但用在上面所说的编辑身上,可谓一针见血。当然,写作者没有不想成名的,但靠的只能是实力。文学编辑之间互发稿子,不只降低了刊物内容的质量,还挤压了普通投稿者的发表空间,污染了文学环境。好的文学编辑都知道,自己的第一职责就是发现好作品,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过去不乏这样的好编辑,他们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发现了好作家,谱写了一曲曲文坛佳话,同样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果不甘心,那就最好不要去当编辑。文坛生态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掌握发稿权的编辑,但现在的情况似乎不容乐观。我经常看到投稿者对编辑的吐槽:有的编辑暗示投稿者买自己作品后再发稿,结果投稿者买了之后,文章也没发表;一位男性投稿者的名字看上去有点像女性,编辑本来通知说决定留用稿子,后来知道他并非女性,就没了下文……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当然,我们投稿者自身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千万不要迁就某些编辑的野蛮要求,不是通过实力发表的作品,以后再看难免会感到羞耻和后悔。你对于本文的观点有何看法?欢迎发表你的意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