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情散文乡村年画 [复制链接]

1#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s://m.39.net/pf/a_4618897.html

乡情散文

乡村年画

作者崔洪国

这是笔者多年前写的一篇关于年画的小散文,现在找出来感到非常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过年在家贴年画的情景。兔年春节来临,特分享给大家,祝大家兔年梦想成真。

——题记

记得当年赵本山老师的电视剧《刘老根》和乡村爱情系列火爆的情景真是万人空巷,特别是在赵本山的根据地农村,刘老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说不尽的话题。我也是从小从农村长大,对农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是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所以当时也是刘老根的铁杆粉丝,不仅首播的时候每晚都如约守在电视机前,看得入迷,到后来意犹未尽,自己又买了碟子,前后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感觉有不同的收获。现在想起来,那剧情真的就如同自己的老家,自己的乡村一样切近生活的本色。正因如此,我对剧中的一些生活中的情景和细节一直难忘。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剧中在每家每户的正屋里经常出现的年画。有的年画是四联的山水和花草画,有的是在我们老家的屋里经常看到的故事画,或者是根据电影改编成的年画。在电视剧背景中点缀的这些内容迥异,风景优美的年画在另一个层面上展现了生活勃发的生机和人们生活的情调。这些年画,在我老家的方言中叫“画子”,是庄乡人家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想想也是,早些年的时候,泥屋土炕,倘若在灰黑的墙上贴上几幅绚丽斑斓的“画子”,真的让人感觉蓬荜生辉呢。在地里辛辛苦苦累一天,回到家里,用大白碗倒上一晚凉开水,斜倚在炕头,思绪游走在“画子”的意境和故事中,一身的疲惫会转瞬消失的无影无踪。

老家的北屋里贴的那些“年画”,多是人们过年赶年集的时候买的。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家乡的人们日子过得很紧巴。虽则各家的家道和生活的光景不同,但是人们对过年的期冀是一样的,人们热迎新年的方式是相似的。其中过年买年画和购置年货一样是每家都精心打理的事情。在我的家乡,一直到现在的习俗都是年二十三大扫除,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二十五是年前最重要的一个年集,所有的人都要赶到人头攒动的集市上,爹娘忙着给我们买过年的衣服和必办的年货,哥哥们四处买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早上放的鞭炮,我就跟着姐姐在卖“画子”的闹市挑选喜爱的年画。二十六二十七事情不多,我和哥哥姐姐就把买的年画全部摊开,先看个够,等到娘打好了浆糊提醒了,再小心翼翼的一张一张贴到墙上。刚刚清扫过的北屋,一贴上年画更加焕然一新。

稍后的几日,爹娘和哥哥姐姐为过年忙忙碌碌准备着,我呢,就踩着凳子,或者脱了鞋站在炕上,靠近了新买的“画子”,一个图一个图仔细的看,对一些故事下边的解说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缠着姐姐给我讲。因为这些“画子”生动丰富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生活有了一种贴近现实和成熟的解读,这对我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家的北屋里先后贴过《海港》,《天仙配》,《蝶恋花》,这些年画都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一直不离不弃的伴着我的成长,相伴着我的思想,伴着我人生的年年岁岁。我还记得,海港那幅画子后来父亲给我糊了风筝,风筝飘飞上天的时候,方海珍脖子上搭着毛巾,神采奕奕的形象还清晰可辩。

后来,我离开了家到远方读书,毕业后又进城参加了工作,回老家的日子少了。每每疲惫或者寂寥的时刻,我都要去用心的想想老家的正屋里贴的那些画子,那些烙印在我心灵最深处的形象,和曾经与我朝夕相伴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慈善的面容和可亲的方言。与家也就贴近,心也就豁亮和阔达了。

想想,其实画子只是一个方面,每个人多彩的人生都是有好多的元素构成的,不仅画子,还有小人书,还有游泳的水塘,还有放牧的田野,还有与哥哥姐姐的打闹嬉戏,还有母亲在油灯下纳的鞋底,等等,生活的沉郁和高昂,心情的或喜或悲都与这些元素紧密的关联着。这也许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结。说远了,还是回到画子,倘若那些画子留给我们的忆念和影像能经常的让我们对常态生活保持着一份内心的简约和平衡,而不是患得患失,多去想想,倒也不错。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余篇。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