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薛峰我家的架子车 [复制链接]

1#

前些天在网群中,看了一篇关于巜架子车》的散文,那些熟悉的情景,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我家那辆架子车的故事,也就源源不断地浮现在了眼前…

作为整天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村人,有一个轻便自如的运输工具,就像男人长大了要取个媳妇一样,是少不了的:拉土、运肥、拉柴、送公粮…凡是脚沉东西,都要用它。否则你就得手提人抬肩扛,累死累活不必说,关键是效率还太差。

我家解放初就有一辆分家分得的独轮手推车,整个车身是用夲地槐做的,极像《智取生辰纲》里楊志和吴用用的那个独轮车:一个拉运生辰纲,一个装扮成贩买大枣的客人。官兵喝了迷魂酒,几百斤重一车车生辰纲就被劫走了。那时,因为战乱不断,钢铁宝贵稀少,大部分做了武器用于打仗,一直到解放初也未改变多少。所以劳动工具都是用木头做的,关键的部位才能用点钢铁,即使车轮也是用几块厚实些的槐木拼成的。唯一的车轴是一个铸铁件,没有轴承,直接架在车头大梁上两个轴窝里,虽然经常加油,行走起来仍然咯吱洛吱磨擦着,既沉重又不稳,极难操作。因为只有一个轮子,需要两只胳膊吃力,掌握平衡,劲小的人在土圪塔路上常常翻车,膀大腰圆的人才好使得。父親年老多病,我又汉小力薄且年令又轻,父子二人曾给自留地跌跌跘跘推过几次粪,还不如用担子担了省劲。所以后来就不用了,把独轮车改成夏季夜晩乘凉用的小床了。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随着工业的发展,架子车才逐步走进了农家。那时,购置一辆架子车需要百十来元,那是我这样的工人不吃不喝近三个月工资。我从小上学,中专毕业工作后,因父母年迈(六十四五),在农村成了家,是一位"亦工亦农一头沉”的工人。爱人在家参加劳动,家中沒有架子车,受了不少做难。当时我们村小,搬得只剩两户人家,离生产队有一里多地,秋夏两季生产队分配粮食、红苕、柴火……样样东西脚沉难移。置办一个架子车参加劳动,还能多挣工分。经常借人家的,时间长了,别人不说什么,人情账也太多了。

而且,我当年在小寨上学的时候,看到一块长大的同伴们向城里拉砖,一页砖一分钱,拉三百页一天可挣三块钱,那是很高的收入,这使我眼红。曾经在暑假借了亲戚家一辆架子车,累死累活地拉了十几次,挣了几十元,尝到了甜头。所以和爱人计划也置办一辆架子车,以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节约资金,我们决定自已加工。礼拜天我借来木工工具,爱人拉下手。首先要把碗口粗的槐树从正中间锯成两半做成车辕。我拉锯的上手,爱人拉下手,我们都是外行,爱人那边经常跑线,歪歪扭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锯开了。再用好几个礼拜天,照猫画虎地做成了一个结实耐用的架子车上装,可是安装车箱时却没有木板,我们就用废旧的竹板,一块块地掽接成了车箱。为了减少开支,架子车下件是用买来的零件组装的。这样,整车只花了四十来块钱,我家就有了一辆崭新的架子车。

架子车组装好后,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爱人上工时拉着它、分东西时拉着它、给父母小孩看病拉着它……凡是用得着的地方,都离不开她的身影。架子车成了爱人有力的帮手。包产到户后,夏收大忙时节,甚至两个七八岁的孩子,也能帮我们从地里运到打麦场中一些麦梱。

那时,地里产粮少柴火也少,而所剩不多的麦秸,生产队烧砖也燒完了,别说冬天烤火,就是做饭也成了问题。我当时正好在东方厂锅炉房安装锅炉,发现那里锅炉烧过的许多煤渣还可以二次利用。于是,就和爱人商量让她找个伴,每人拉一车试试,刚好回来时我还可以帮她拉。那天她们吃过午飯出发,从家里经曲江池,过北池头,走东斜路,三十来里路,夏天天长太阳还很高,下班前就早早赶到了坐落在纬什街附近的东方厂有锅炉房的北门口。平时我骑自行车也要一个多小时,我问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原来她们下曲江池那个大坡时,开的是"火车”。

所谓"开火车”,就是把两个架子车串联在一起,把后面的架子车一根辕担在前面架子车的上面,用拉车的绊拴牢靠,一个人坐在后面架子车的辕上,双手掌握着前面车子的将军柱当方向盘,双脚蹬在车子的尾巴当刹车。刹车片是拴在车子尾巴下面架子上的旧轮胎,另一人只要在后面车箱坐好就行了。这样,近十里路的大坡,只须像火车一样自动滑行,一会儿就过了曲江池到了王家庄。那时公路上汽车极少,也没有现在那么多交规,所以节约了不少时间和体力。

回去时,那位伙伴的妹妹拉着生产队的老黄牛在王家庄等着,我们一路有说有笑,七八百斤重的炉渣,也没觉得怎么费劲就到家了。只是那些炉渣因为锅炉"消化”得好,和成煤渣饼后没怎么烧就用完了,对此我们惋惜了好长时间……

关于我家架子车的故事,除了能够把架子车串联起来"开火车",还有我在《西安晚报》副刊"平生第一次”上写的"当了回车夫"的故事外,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故事……总之,它陪伴我和老伴走过了人生的一多半。后来全家也因科技人员家属"农转非”。现在,老家更是因建设航天城而拆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我想,现在假如让年青人挣上一二百元,让他拉上架子车,不说拉二百多页砖,也不说拉一车煤渣,从少陵原到东方厂走个来回,我想他们是不愿意的。

现在在我们老家,架子车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小汽车的数量比那时的架子车还要多得多。即就是没有拆迁的村庄,家家户户也有了农用车,有些农户还有拖拉机,农业机械化正在路上。唯一遗憾的是,一摸头发,发现我们已经是七十几岁的老人了。

作者简介:薛峰,网名:登高望远。曾业余在《西安晚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等报纸发表作品,近年不断有新作在网络发表。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赵晓娅

联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