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缕炊烟04:20来自厦门日报
那一缕炊烟
作者/张水滔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逝去的炊烟,在我的记忆里,是那蓝紫色的缕缕烟气透过烟囱,在微风中或左或右斜斜飘去,飘向无垠的苍穹。炊烟是一种乡野文化,如同一幅千姿百态、永不褪色的图画。炊烟袅袅,仿佛召唤声声,让人挥之不去。
儿时,每天放学回家,远远就能看见村庄上空徐徐升起缕缕淡淡的薄雾似的炊烟,轻盈地弥散开来,将村庄笼罩在充满诗意的朦胧中。走进家门,家人正在灶台旁忙碌着。灶膛里的柴火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有的还从灶口蹿出来,带出一股热气。烟火呼呼地从烟囱里升腾出去,成了炊烟,还有些烟火从灶口飘散出来,和锅里冒出来的热气融合在一起,弥散在灶屋里。灶屋里雾气氤氲,但那特有的香味却让人直流口水。
有时,我会上前帮忙打下手。尤其是冬日,坐在灶膛前烧火时,火光映照在身上,热烘烘的;映照在脸上,红光满面。有时我边烧火边看书,有时用柴火的余烬烤地瓜、芋头吃。这些于我都是愉快的享受和幸福的回忆,特别是过年过节时,全家老少喜气洋洋的氛围更是难忘的幸福。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或蒸糕、蒸粿、炸枣,炖鸡炖鸭,炒菜煮鱼。美食的香味掺杂着炊烟随风飘散,撩人心魄。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热热闹闹、温馨祥和的气氛里,怎能不快乐、不幸福?
我的故乡是个滨海的小渔村,海鲜的腥味四时不断,成为一道撩人心扉的风景。每当下海劳作的渔民带着满身泥腥和收获的海产品自豪回家,都会引来一片艳羡的目光。而家庭主妇则很快把捕捞回来的鱼虾、螃蟹或蛏、蚶洗净入锅。不一会儿,锅灶就会冒起青烟。啊,那鲜美的香气,那缕缕的烟气,一下子闯进了人们的心怀。不论是在外面玩得多疯多野的孩子,只要望一眼自家屋顶飘来融合着海鲜香味的炊烟,便会跑回家去大快朵颐,和家人一起度过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炊烟,是我记忆中难以割舍的片段。它自然、悠远,无须装裱,如同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和王维“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所描绘的那种和平宁静的田舍风光,是体现故乡人质朴与纯真的风景画。
尽管如今,那一缕缕炊烟已远离我的日常,但仍在我内心深处飘摇着,带着我飞回鸡鸣犬吠的故乡。
作者
张水滔,翔安大嶝人,退休教师,业余文学爱好者,文章散见于《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等刊物。
朗读者
许梦洁,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主持人。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诗歌之夜”、“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xmrbsbjc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