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纪实文学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第四季 [复制链接]

1#

「来源:|中乡美文化ID:gh_fdf」

《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启事

四季度征稿时间: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

四季度季赛评选初选时间:年1月9日

近距离感受文学大师刘庆邦先生的温度(纪实文学)

文/武洪民

得知文学大师刘庆邦先生将于4月1日上午在沈丘一高举行捐书讲学报告会的消息,兴奋的我立即告知马国勤、梁颖等文友,按时前往。刘庆邦先生,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他勤奋写作,著作等身,遍摘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北京市市政府奖等荣誉。这次能有机会近距离地聆听大师讲座并请教相关文学问题,机会难得,怎不令我激动呢!

4月1日清晨,阴天,气温较低,我和马国勤、梁颖等人在一高大门外相聚。我们指着“热烈欢迎沈丘籍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来我校捐书讲学”横幅标语,向门岗老师说明来意。有位老师在引领我们向办公楼走去的路上向我们介绍:这里是沈丘一高新校区,占地亩,总投资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高起点建设,设计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名,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年,学校被清华大学授牌为“优秀生源基地”。

说话间,我们看见在学校宣传展板前,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振,县文联主席孙纪伟,一高党总支书记、校长王耀权等十多人,认真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梁颖老师上前与穿毛呢黑色风衣的老先生握手,回头对我说,这就是刘庆邦先生。我惊讶地急忙向前走近,握住他的手,点头致敬,简单问好。

这时,各位领导邀请刘庆邦先生和大家一同参观了沈丘一高“十三五”成就展板、图书馆、桃李园、石雕石塑,观看了学生激情课间操,让一行人充分地感受到诗意的校园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完善的后勤保障和“规范、创新、自强、卓越”的校训精神。

随后,大家向毓秀楼报告厅会场走去。一路上,我澎湃汹涌的心潮渐渐趋向平稳,疾步向前,走到刘庆邦先生面前,鼓起勇气问到:

“刘老师您好,我能和你聊几句吗?”

“可以。”

刘老师微笑着说,主动和我握手。

我说:“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65岁,拜读了您的大作《鞋》《少男》等作品,十分敬佩您,迸发出也想搞文学创作的冲动,您看我行吗?是不是太晚了?”

我静静地看着刘庆邦先生,他年近七十,身材不高,气度儒雅,黑色毛呢外衣,灰方格丝质围巾,蓝色裤子,黑色皮鞋;头发灰白稀疏,眼睛不大,但目光柔和,在镜片后闪现着明亮和睿智的光芒。

“不晚。你虽然年龄偏大,但生活阅历丰富,这些都是写作源泉的财富。你能把这些素材做到有目的的深挖、提炼,就能写出好作品。希望你耐住寂寞,多读书,好好写,我相信你会成功的。但是我也要告诉你,要保重身体健康。”

没想到大名鼎鼎的作家,这么谦逊和平易近人。对于一个年龄偏大、毫无写作经验、不可能创作出成绩的陌生人,给与了真切感人的交流和鼓励,我眼角情不自禁地湿润起来。刘庆邦先生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我,充满了信任和期望。他说话的声音虽低,但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字字句句敲击着我的心灵,鼓起了我的士气和决心,使我仿佛看到了彩霞般的希望文学之塔。

报告厅内,赵振部长作了简要介绍后,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刘庆邦先生开始了他的报告。他说,从年开始,连续九年的清明节都回故乡沈丘扫墓,每年都在不同地点捐书并讲学。今年70岁,正逢古稀,今天特地到一高捐赠一批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心事》、长篇小说《堂叔堂》书籍,为家乡的教育尽一下绵薄之力,并借此机会和一高的学子们沟通交流。

为了缓解学生、文友与他之间的陌生距离,刘庆邦先生说,我也没有什么神秘感,个头不高,身材偏瘦,眼眶深陷,像农村出来的老太婆,无荷锄担柴之力。看到我的外貌之后,你们就会增强了信心:台上那个十分不起眼的老头,通过努力就能当一个作家,我们比他强多了,只要勤奋努力也能会成为一个作家。他的话幽默风趣,把自己拉下了神坛,与会人员与他没有了距离,亲近之情便油然而生。

刘庆邦先生为一高师生讲学报告的题目是《意志的力量》。他说,人的生命要有力量、质量和分量。鉴于此,精神层面要具备五种素质,即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谈到坚强的意志时,刘庆邦先生做了深入而详细的阐述。他强调,人们往往重视的是智力方面的发展,却忽视了意志力,而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比的就是意志力。“船的劲在帆上,人的劲在心上”,一个人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别人。为了印证意志力的准确性,刘庆邦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抑扬顿挫地讲述了自己“在哪里写作”的几个历史时期:

一是在煤油灯下写作。刘庆邦先生初中毕业回家务农,听到县广播站播出的都是其他公社的稿子,很不服气,夜晚在煤油灯下,连续写出了四篇时论广播稿,被一一采用,激发了他的激情和写作兴趣。二是在床板上写作。年,刘庆邦先生到河南新密煤矿参加工作,开始了多年在职工宿舍的床铺上写作的生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在工作之余写就的《棉纱白生生》发表在《郑州文艺》(年第2期),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创作的信念。三是在厨房里写作。年,刘庆邦先生被调到北京煤炭工业部做杂志编辑,因没有大学文凭,为了晋升职称,坚持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在狭小的厨房里写字以上的文字。不到半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断层》,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挣来了属于自己晋升职称的“文凭”。四是在宾馆里写作。随着成名,参加政协会、作协会、报告会、交流会的会议很多,在宾馆里休息中,无论再忙,刘庆邦先生都坚持每天早晨4点起床创作,哪怕是在国外有时差影响,仍雷打不动,持之以恒。

“不管是在哪里写作,最终是在我心里写作”,刘庆邦先生如是说。四十多年来,不管环境怎样改变,换多少地方,刘庆邦先生都具有饱满的创作欲望,始终以一种谦卑的态度,默默行走在众说纷纭、众声喧哗的文学道路上,一直把笔杆子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己心里写作,咬定青山,从没有动摇和放弃过,坚持每天早上4点起床,不畏严寒酷暑,自我创造条件,写得最多的是他最熟悉的矿工和农村生活。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5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20余种。刘庆邦先生说,一生之计在于“早”,告诫同学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趁“早”,要有顽强的意志力,要早早地树立大理想。只有用顽强地意志力去写作,并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通过写作不断完善自己,才使自己的人性更善良,心灵更高贵。

报告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紧接着刘庆邦先生又在“学生提问”环节中的半个多小时中,热心排忧解惑,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随后,刘庆邦先生为一高师生和热心文友捐赠新出版的佳作并一一签名。

我也不愿错过难得的机会,走上主席台,拿了一本长篇小说《堂叔堂》请刘庆邦先生签名。他详尽地询问我姓名的写法,挥笔写到:

武洪民先生雅正/刘庆邦/年4月1日

后来才知道,刘庆邦先生刚刚从郑州在参加“奔流文学院”座谈会结束后回沈丘的。到沈丘一高,没顾上休息喝一口水,不顾疲劳,就被热情的学校领导、学生和文友们包围了,持续了整整一上午,整个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

刘庆邦先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有着大爱的胸怀。这种人格魅力,像阳光一样温暖和明亮,近距离地感受着他的温度,让人身不由己地很想亲近。从刘庆邦先生身上我感悟到,成为优秀作家的前提,除了坚强的意志力之外,还必须要有颗善良的心,有大爱和悲悯的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为人谦逊和坚守良知的态度。通过我们持续地写作,精品著作的展现,不断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断拓展我们的心灵疆域;通过我们的写作,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人性更善良,心灵更高贵,意志力更坚强持久,最终达到完善自己的目的。

会后,我站在一高大门口,凝望横幅“热烈欢迎沈丘籍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来我校捐书讲学”的标语,久久不愿离开。经历了长久寒冬的蛰伏和积蓄,仲春的微风轻柔拂面,绿叶清新展笑,花朵幽香绽放,芬芳了天地,唤醒了蓄势待发的文学爱好者的心灵。

审阅:张光业。

简评:作者从一次捐书讲学切入,展现了文学大师刘庆邦先生波澜壮阔的写作人生。感受文学大师的温度,激发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志向。文笔流畅,立意高远。

终审:刘俊鹰

作者简介:武洪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河南科技报》(科教周刊)《周口日报》《周口晚报》《平顶山晚报》《颍河风》等省市报刊,出版有诗集《月儿对颍水的诉说》。

图书出版升级来袭!

国内书号、国际书号:汇集国内各级出版社国内正规书号出版,企业合作,价格优惠。新增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天猫等各大图书发行渠道。

现在国际书号越来越受广大作者的追捧了,出书价格低,出书时间比国内书号快上几倍,是大众人群出版最佳选择!凡在本平台代办国内外书号图书出版,赠送在平台免费推广宣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