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受到全市广大残疾人瞩目的《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全文在上海市政府网站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到年,基本达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步伐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当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成为残疾人共享城市高品质生活的新标杆。
市残联供图
筑牢底线:残疾人生活更有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上海将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保障残疾人就业,持续发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推动残疾人平等就业的示范性作用。做大做强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多措并举帮扶残疾人实现劳动增收。到年,市级扶残涉农示范基地达到20个,培育20名残疾人创业领军人才,推动残疾人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普惠+特惠”的保障原则。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重残无业生活补助为基础,医疗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和“一人一档”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健全因病致贫、支出型贫困等困难残疾人家庭临时帮扶机制。优化残疾人信息消费、交通出行、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帮扶制度,鼓励城市公园、旅游景区、文化体育场馆向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对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探索建立财产信托制度。
平等共享:残疾人社会融合度更高
上海将增加康复服务供给,建成市级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为残疾儿童提供以教育康复为主、医教结合为特色的全面康复服务;发医院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服务。
优先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提高救助标准,扩大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目录范围。为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试点开展无法互相照料的老年人与其成年残疾子女等老养残家庭共同入住公益性福利机构。新增张重残养护床位,努力实现对18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重残无业人员特别是重度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应养尽养”。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实验基地,建立对口录用机制,提升残疾学生就业率。实现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75%以上。特殊教育教师享有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中给予适当倾斜。
到年,上海将建设不少于16个市级残疾人文化创意基地。打造“阳光无障碍电影”等“阳光”系列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推动残疾人体育进社区、进家庭。建设综合性残疾人体育设施,科学布局残疾人竞技体育项目。
法治护航:残疾人权益有效维护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继续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研究推动将残疾人就业、教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纳入地方立法计划。推动全市各级人大、政协增加残疾人代表、委员的比例。把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内容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建强做优残疾人权益保障律师顾问团。依托社区法律帮助站和村居工作联络点,将残疾人权益维护纳入“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健全“”残疾人服务热线运行机制。
拆除藩篱:残疾人感受有爱无碍
在交通出行方面,要求公交车辆配备语音和字幕报站系统,逐步配置公共交通无障碍车辆。研究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对于残疾人专用车辆限时减免停车费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停车场经营者免收或者减收残疾人专用车辆停车费用。
鼓励老旧居住区加装电梯。进一步扩大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调整家庭无障碍改造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给予补贴。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家示范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等紧急呼叫系统实现文字信息报警、呼叫功能,保障听力、言语残疾人报警和急救需要。实现文字信息报送、交流功能,保障听力、言语残疾人咨询、求助、投诉、建议和举报需要。对符合条件的听力残疾人参加机动车驾驶资格考试提供字幕提示同步语音服务。
新民晚报记者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