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宋浩
5月8日,《钱江晚报》推出了《文脉赓续》第二期《志在书中》,围绕浙江大学古籍所(前身为杭州大学古籍所),讲述一群做古籍整理研究学者的群像。
点击这里查看稿件
稿件在国内文化圈、出版社引发了很大影响,多位学者以及出版社负责人都转发,为钱江晚报的人文报道点赞。
“费心很多。”“非常好!速度与质量俱佳!”张涌泉、王云路两位教授是古籍所培养起来的,也先后曾任所长。作为采访对象,他们对稿件表示了肯定。
张涌泉还表示:“类似性质的访谈,做成十组,那就可以出一本书了。”10年前,《文脉》已经出过一本书《触摸得到的文脉》。
钱江晚报文化报道一直为读者称道,对浙江文化高低建设自觉肩负着使命。
浙江大学龚延明教授也曾担任过古籍所所长,他也表示:很好!从所把握的视角报道古籍所冷门学,确实不错。钱江晚报这组报道很出色。
作为采访对象,傅杰教授人在上海,也点赞了采访内容。
文澜读书岛负责人岳耀勇是杭州大学中文系77级毕业,是张涌泉的本科同学。看到这篇写老师们的稿子,他说:“《志在书中》写得真棒!”
岳耀勇毕业后长期在浙江省政法系统工作,但一直热爱读书,对老师们也始终怀着敬意和怀念:“今天钱江晚报的‘文脉赓续’系列报道第二篇,讲述了浙大古籍所的教授们如何一代一代把敦煌学研究坚持下来的故事,其中有多位我的同学。”
同时他分享了《西溪路五十六号》这本书,他说,这个门牌号是杭大新村的,是姜亮夫、蒋礼鸿等人住的地方,也是古籍所最早的8平米办公室所在的地方:“它们不是几幢破房子,而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脉。”
姜亮夫的助手、资深媒体人计伟强,他表示,稿子“以张涌泉教授为主线带出古籍所今昔,体现学术传承和今天扎实强大的古籍整理力量和丰硕成果,挺好。”
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为这张报纸点赞:“有温度的报道。”他在朋友圈也转发:“古籍所,四十不惑。”
浙江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宋旭华是古籍所毕业的,他说,里面引用的好几张照片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很多古籍所、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
此外,全国的不少学术圈、文化圈、出版圈人士也点赞了。
中华书局前总编辑、著名学者徐俊在朋友圈转发:“这个系列做得真好!”引发很多人给他点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成员王子今评论:“真的很好。”
教育部长江学者、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弘说:“写得很漂亮,自如洒脱。”“我很喜欢读他们这种文章,活泼生动、信手拈来,以写事为主,人物白描,却活灵活现。”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也说:“有温度!”
四川辞书出版社总编辑王祝英看到稿件后,发给文中的主人公张涌泉:“这篇极好,让人感动。”
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王旭斌评价钱江晚报的人文报道:“有故事、有温度、有文采,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
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袁亚春也把稿子转发到朋友圈,说“为能刊登这样的文章的媒体点赞”。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艾静,也在工作群里分享了这篇稿件:“这篇很下功夫了。”
《文脉赓续》于年4月17日启动。距离《文脉》系列报道推出,刚好10年。
《文脉》推出时,我还是个学生。参与到《文脉赓续》报道,我很荣幸,但却也有些迷惑: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启动?
第二期古籍所的“志在书中”的故事,是我写的,前前后后采访有个近半年,花了不少力气。张涌泉老师在临安青山湖的家,我就去了两三趟。
写的时候,我是被这些古籍人的故事打动的,得到了很多人生启发。当期读本上,有一篇关于文保专家谢辰生的故事,我觉得标题也是这几代古籍人的精神——《平生只做一件事》。
文章推出后,陆陆续续看到朋友圈的这些反馈,我想明白了,这就是我们做《文脉赓续》的意义。
尽管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等先生已经离开,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在释放,变成一种文化能量,赋能到这个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专业领域,而是整个社会。有一些人一直在默默坚守、钻研,有一种精神永久延续、恒常不变,有一条脉络薪火相传,推动着文化繁荣。
时代在发展,文脉也在延续,《文脉》也会以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式探寻浙江文化基因,探寻文化如何成为时代的引领、如何融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体现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