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固国读报,心中永远的渴望 [复制链接]

1#

李固国编辑

燕子图片

来自网络

我喜欢读报。

二十年前,我在菏泽师专读书的时候,自然没有条件买报纸。好在学校有阅报栏,里面定期更换报纸,可以大饱眼福。

学习劳累之余,或者无所事事时,总觉得读报就是一种享受。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光明日报等等,无论社论,还是新闻,以及图片,我都不会放过;特别是文学副刊,每一篇都细细读来,深感受益匪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宣传栏里竟然挂了几期牡丹晚报,其中有一篇报道,竟然写的是我们邻村的事情;还有一篇散文,是我高中时的老师写的。真人真事,就在眼前,心里升起一阵又一阵感动。

从那时起,我也试着给牡丹晚报投稿,可因为自己水平有限,一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所以,每期报纸上的文学副刊,我都反复读,甚至站在宣传栏边做笔记。回去之后,自己也多多反思,写写画画,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写作水平。那一段时间,我虽然没有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但在菏泽市人民广播电台栏目“往日情怀”中,多次采用我的作品。

说也巧合,大学快毕业时的一个周末,我和同学在菏泽汽车站旁的一家餐馆用餐,喝了点儿啤酒,竟然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大谈文学。同桌上,还有另外一个人在用餐,西装革履,长相英俊,时而看着我微笑。

用完餐,临走时,他掏出名片对我说:“这是我的名片,想投稿的话,可以联系我。”我赶快接过来,一看,原来是牡丹晚报编辑记者——潘若松。“关公门前耍大刀”,我一下子羞得面红耳赤,想和他唠几句。因忙,人家走了。

师专毕业后,我到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别说读报纸,就是看本课外书,也得自己动手去买。刚上班,紧接着结了婚,工资很低,需要支出的地方倒很多,周末还要打零工补贴家用,渐渐把读报写作当成了奢望。

也许我有文字功底的缘故,很多时候,领导派我到办公室帮忙,写写材料。行政办公室里也有报纸,用报夹夹着,上面落满了尘土,一看就知道没人读,完全是为了装潢门面。机会难得,闲暇之余,我赶快捧起久违的报纸,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孜孜不倦地读起来。

我这个人就是没脑子,一读报,什么都忘了。令人惊喜的是,里面还有牡丹晚报,异想天开,竟然鬼使神差地认为里面有自己几个月前投的稿子。如做贼一般,我把这份报纸叠起来,塞进了布兜里。

回到住处,我仔细看,真的很失望,果然没有我的稿子。可能是单位经费紧张,有两年多的时间,一份报纸也没有订。因是新老师的缘故,我课重,多安排在每晌的最后两节,自己傻乎乎的,竟然没有感知到委屈。

“媳妇熬成婆”,慢慢地,我在单位干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先后担任团委书记、政教主任、工会主席、业务校长,也有了所谓的“权力”。单位订报纸,自己也能参与一下,甚至拿起笔勾勾画画。

最近两年,单位一直订牡丹晚报,往往报纸到了就送到我的办公室。往事如烟,历历在目,让人唏嘘不已。

现在,非比往日,我总是有选择地阅读,读完就送到阅览室,与师生分享。人,总应该有自己的爱好,我似乎转了很大的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现在,我又拿起了笔,写写画画,读读报纸,当成消遣,聊以自慰。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有一篇小文,发表在牡丹晚报上,颇有点沾沾自喜。说真的,自己从来不敢妄称作家,仅仅以文学爱好者自居。

人活着,有时候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感谢牡丹晚报,感谢订阅的其它报纸,给了我一个平台。

作者简介:李固国,菏泽市优秀教师,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在读书、写作中追求乐趣!

壹点号心梦文学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