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康复案例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1110/4513998.html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宇浩孙雯
推开楮园的木门,*宏健正蹲在东南角的一个小花园里,仔细端详着一株灌木植物。阳光透过枝桠洒在小径上,让整个院子显露出一种明快的神采。
如果不是墙上挂着的“开化县开化纸研究院”的招牌,第一眼,你断然不会发现,这里跟造纸这件事有什么关系。
直到*宏健笑呵呵地带我们走进侧边的一间展厅,向“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成员展示他的“宝贝”:“这个是扬州诗局版的康熙《御定历代题画诗类》,这个是雍正《上谕*令条约》,还有这个,是内府版康熙四十七年的满文《御制清文鉴》……”
这些被密封在玻璃柜中,并严格控制着湿度和温度的古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开化纸版本。
开化纸,产自浙江省开化县,因此得名。最早的工艺起源于唐代,后来成为清代公认最昂贵的宫廷御用纸张。
开化纸又有个别名,叫桃花纸,因为白色的纸面上常有一星半点微*的晕点,如同桃红。
据《中国古纸谱》记载,开化纸的质地细腻洁白,柔润而有韧性。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宫里的用书以及扬州诗局所刻的书,用的都是开化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库全书》。
现在,我们还能遇到开化纸吗?很可惜,它已经失传了。但*宏健这些年所做的努力,就是复兴开化纸,或者说,让“开化纸”更接近它应该有的样子。
*宏健展示的“开化纸”制品
作为开化人,*宏健也曾算是小镇上的有为青年,开过服装店,跑过长途,办过家具厂,甚至还下地打过井。因为敢想敢闯,脑子活络,做什么都风生水起,但这些事,跟纸压根没半毛钱关系。
十年前,还在镇上开饭店的*宏健,甚至连开化纸都没听说过,不过因为菜烧得入味,开化的“文人墨客”们,没事都愿意来他店里坐坐,喝喝酒聊聊天。
有一次,*宏健在招呼客人时,听酒桌上有人在说“开化纸”,他凑上去问:“开化以前还造纸吗?”
众人一阵哄笑,有个大哥拍拍*宏健肩膀,“岂止是造纸,搁在以前,开化纸那可是国宝啊!”
国宝?*宏健顿时来了兴趣,问,现在哪里有呢?
对方摇摇头,“哎,没了,失传了。”
不经意的一次对话,却在*宏健心里埋下了种子,没人想到,几年后,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男人,埋头走上了寻纸的道路。
但对于造纸这件事而言,*宏健自称是“一张白纸”。
*宏健
一开始,*宏健脑子里的想法是,造纸还不简单吗?稻草竹浆捣捣碎,再沥干,就是纸了。小时候跟着外婆认识过不少植物,自己从小也在山里长大,造纸再难,难得过炒菜?
*宏健把饭店交给老婆打理,自己开始东奔西跑,去各地拜访有造纸手艺的老人你。开化方圆两百公里内,跟纸相关的坐标,他几乎都跑遍了。
最开始,*宏健靠着一口高压锅,自己在家捣鼓。灶头上,经常是一个锅里炖着鸡,另一个锅里在煮纸。
第一次热情被浇个透心凉,是去了趟浙江省图书馆,*宏健想看看用开化纸印出来的古书到底长啥样。
书拿到手里,一摸,*宏健叹了口气,这才叫开化纸!才叫国宝!自己造的那叫什么纸啊,简直连手纸都不如。
换成很多人,可能直接就放弃了,但*宏健不一样,心底那股不服输的火苗,好像窜得更高了。
他决定从头学起,第一件事,就是从书店捧回一堆书——《高分子化学》《制浆工艺学》《植物纤维化学》,还有厚厚的县志、市志。
*宏健感叹,多亏了当时的这股狠劲,否则后来跟复旦大学这些权威单位合作,自己怕是连纸样检测报告都看不懂。
很多画家,在这里画下自己的小品
年,*宏健关掉了饭店,还索性把家搬到了山里,一来接触原材料更方便,二来地方更大,能放东西。
然而造纸这件事,就像一趟苦旅,了解越多,压力越大,越觉得目标遥遥无期。
身边也有亲戚朋友一直说闲话,说他们夫妻俩放着好好的开饭店钱不挣,要跑去山里跟野猪做邻居,造什么纸。
确实,夜深人静野猪来拱门的时候,*宏健也自问过,这件事值不值?天天就是跟藤条、草茎打交道,然后砍柴、打浆、煮浆、晾晒……“放弃,肯定是想过的”,但*宏健又觉得,总有种力量在驱使他做这件事,有种说不清的“使命感”。
用于抄纸的石槽
曾经,开化纸代表了中国手工造纸的最高技艺。但在清朝乾隆之后,开化纸质量一路下降,短短几十年间,其核心工艺技术竟然消亡了。
麻烦就麻烦在,古时候开化纸的制作技法,从来没有在文献中记载流传过,工艺都是靠历代纸匠口口相传,相当于“商业机密”。所以,恢复开化纸这件事,难度可想而知。
近代著名藏书家陶湘,因为热衷于收藏开化版纸印本,还专门跑到开化来呆过好几年,试图恢复开化纸,最终无功而返。
如果把自古留存的开化纸拿来检测,可以看出其中纤维的长短、宽窄比例。根据麻、皮、竹、草等原料的纤维长度,大致也能判断来源。但这些都只是大概,并不那么确定。还有以前纸匠用的纸药、黏结剂是什么,现在更是没人知道。
直到开化特有的一种植物——荛花,出现在*宏健的视野里,一切似乎迎来了转机。
在寻访中,*宏健偶然得知,从古代到上世纪80年代,开化每年都有人在采摘荛花。在老一辈山民口中,荛花又被称为“弯弯皮”、“山棉皮”。据说,最早是用来造银票的,后来用作造钞票。
楮园一角,栽种了各种可以造纸的植物
通过大量查阅浙江、江西的中草药词典,*宏健渐渐摸清了荛花的种类、储量、分布、习性。又经过好几年的试验,*宏健终于发现,荛花正是制作开化纸的主要原料。荛花所富含的特殊*性,用其制成的纸能防虫蛀,千年不坏。
而经由千年钱江源滋养的开化,则为荛花的生长提供了绝佳土壤。为什么荛花主要生长在开化和江西上饶一带,“跟空气、水源、光照都有关系。”*宏健说,“开化纸只有开化能造,说到底,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馈赠。”
刚开始造纸的时候,有几位好友戏称*宏健为“当代蔡伦”,终于,独孤前行了多年的*宏健,不再孤独。
年,*宏健成立了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并获得了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出任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并在楮园组建了院士工作站。
杨玉良当选中科院院士十多年,从来不在社会上兼职。但为了恢复开化纸,他破了例。这也是*宏健做梦都没想到的,这正是应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这件事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我国现存古籍约万册,其中多万册都在加速氧化、酸化,损坏严重。要及时修复这些中华古籍,必须用中国最好的传统手工纸,毫无疑问,开化纸肯定是最适合的。
用“开化纸”印刷的古籍
跟杨玉良院士合作后,*宏健几乎每隔两个月,就会跑一趟复旦大学,把最新出品的试验纸样,拿给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的专家们进行监测分析。
与此同时,皮料打浆工艺、漂白工艺不断创新和改良,设备也得以提升,终于,*宏健他们造出来的纸张成品,越来越接近开化纸。
年,在开化纸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依据最新检测的纸样认为——复原的纯荛花“开化纸”,寿命可达年。
这,才是“开化纸”应该有的样子,而对于曾经的小镇青年*宏健来说,与这页纸的相遇,也是追溯家乡文化本源的初心,被投射、被塑造、被实现的故事。
所以,关于*宏健造纸的这些年,我们也可以这样形容——
有时候,是一个人造出一页纸;有时候,是一页纸照亮一个人。
参考图书:
《素履以往》周华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