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王晓敏
生活在非地震活跃区的孩子们了解地震吗?万一遇到地震,是否有基本的避难技能?
西庐幼儿园大一班的孩子们开启了地震的探究活动。
地震视频引起孩子们有关于地震的热烈讨论。通过震动实验,孩子们更直观地发现震级大小对房屋的影响,自主获得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于如何逃生,孩子们说可以“躲桌下”、“挖隧道”、“坐飞机”等。通过同伴间的思辨,帮助孩子们明确当地震来临时的适宜措施——“躲避”“有序”“迅速”“楼梯”“安全出口”。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老师通过可视的视频方式让孩子们自我解读、同伴互读,发现逃生中存在的“害怕”“发愣”“慌乱”等问题,并在讨论中积极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
在第二次的逃生演练中,孩子们能有意识地拿取随手可得的物品保护头部,显现出自主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同时也出现了“争抢”“拥挤”“摔跤”“等待”问题,通过“是等着拿垫子还是迅速逃往安全地方”这一焦点问题的讨论,帮助孩子们思考行为适宜性与场景的关系。
“那万一吃饭睡觉的时候发生地震该怎么办?”通过午餐时的实际演练,孩子们发现他们的逃生过程中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饭、菜洒掉等问题,大家都能按照之前的经验进行有序的逃离,逃生中抛开了对饭菜等外在因素的顾虑,有了生命第一的意识。而在午休时间演练时,孩子们逃生中能主动叫醒还在睡梦中的小伙伴,让老师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小伙伴的爱护,对他人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