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远高琼瑶金庸,民国作家张 [复制链接]

1#

(内容简介:张恨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远高于琼瑶,而作为一个拥有广大市民读者的通俗作家和报人的成就,他也绝不亚于金庸之辈。今天让我们来考证一下他的经济生活。)

PART

01

张恨水(-),他的文字事业开始于青年时期在安徽一家小报《皖江报》当主笔(编辑),月薪只有8块银元,但经济上已经足以自立了。他24岁时(五四运动爆发那年)辞去《皖江报》的职务,依靠他在《皖江报》挣来的仅有的积蓄,只身来到北京准备投考北京大学。

到北京之初,他没有职业收入,成了穷光蛋。幸亏他结交了上海《时事新报》的驻京记者秦墨哂,应邀做助手,开始每月能得到10元劳务费。不久,他又认识了北京《益世报》总编辑成舍我,便又兼任《益世报》助理编辑,月薪30银元。

张恨水白天为时事新报驻北京记者站工作,晚上10点到清晨6点在《益世报》上夜班。这样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当然也就圆不成“北大梦”了。

年,成舍我以银元作启动费,创办《世界日报》,特约张恨水担任副刊主笔,并撰写小说在报纸上分期刊登。张恨水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春明外史》,从年4月12日起在《世界日报》连载,获得市民读者群的欢迎,《世界日报》也随之扩大了销售量,风靡一时。连载九个月,直到年1月24日载完。由于文化市场看好,全文连载完了之后,《春明外史》很快就出版了单行本,成为畅销书。于是,张恨水一举成名。

PART

02

此后,张恨水在北平先后又写成了《金粉世家》等长篇小说。当时,上海的小报上就登出了“张恨水十分钟内到手几万元的稿费,在北平买下一座王府”的传闻。这显然是耸人听闻的夸张,但也事出有因,不完全是毫无根据。

当时张恨水立即得到了《春明外史》稿酬(一次性买断)银元;并且此后分四次陆续收到《金粉世家》稿酬银元,以上合计银元。然后,每三个月得到20万字小说稿酬银元,也就是按照约定,每年至少可保证银元的稿酬。平均月收入在银元以上。这还仅仅是上海世界书局给予张恨水的稿酬,还不计入其他的收入(如报刊编辑费等)。因此可以说,当时“张恨水稿酬几万银元”的传闻虽然不够准确,但绝非无中生有。

PART

03

张恨水从上海回到北平,就用稿酬所得银元购置了前门大栅栏12号的一所大宅门四合院。

同时,张恨水支付了几个弟妹的教育费和婚嫁费。

张家大宅门有许多间大小房屋,居住十分宽敞。庭院里有许多树木花草,他常同来访的友人们在花丛中赏菊,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年,严独鹤主持《新闻报》时,赴北平预约张恨水写稿,名著《啼笑因缘》应运而生,使得该报销量猛增。

年2月,张恨水辞去了《世界日报》和《世界晚报》副刊主编的职务,专心从事写作,成为畅销小说的大家。年他出资创办了华北美术专门学校,自己担任校长。聘请齐白石、于非阆、王梦白、李苦禅等国画大师来校任教,又邀请刘半农为校董。张恨水本人也开课讲学。

张恨水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他爱读书、爱买书,常到琉璃厂、隆福寺等处采购;也喜欢买字画,他自己尤爱画菊。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威胁华北,张恨水一家迁居南京。他又回到报社工作。

PART

04

年12月,张恨水在南京沦陷前的四天才把《南京人报》停刊。他带着全家避难,到了安徽潜山老家。安顿家属之后,张恨水只带了一个柳条箱,装了些简单的衣物,出发参加抗战工作。

年7月,张恨水来到重庆,参加了《新民报》的工作。《新民报》有两个副刊,一个由张恨水主编,另一个由女作家谢冰莹主编。张恨水的副刊名为“最后关头”,专登载与抗战有关的诗文,不登闲适之作。他自己写了许多诗文发表,又写了连载小说《疯狂》等。年“最后关头”奉命停刊,张恨水又负责《新民报》专栏“上下古今谈”,他每天写一篇,三年半中写了多篇,约万字。

PART

05

张恨水到重庆半年之后,爱妻周南便带子女赶来会合,他们全家住在重庆南温泉的三间茅屋里,与老舍为邻。那种茅屋被称为“国难房”,屋顶是茅草铺盖,四壁是竹篱笆墙糊泥巴刷上白石灰,难避风雨。雨季一来,室内到处滴漏,只好把盆盆罐罐都用来承接雨水。

张恨水在抗战八年里,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终年穿着一件蓝长衫,洗成了蓝不蓝、灰不灰的破布片了。张恨水一家六口,还有故乡的老母、亲人,都等着他汇钱供养,生活实在艰难。平日很少有机会吃肉,妻子周南就买了一只小猪崽子,在家中喂养。

日常生活虽然贫困,但却常有朋友到南温泉来,《新民报》同仁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卢冀野、马彦祥、黄少谷等人都是这茅草屋里的常客。朋友们来了,主人总是设法做出一两个“好菜”来招待他们。这时期,张恨水写成了他一生最好的作品《魍魉世界》和《八十一梦》等等,这也可称为“文穷则工”罢。年,周恩来曾赞美张恨水的《八十一梦》是揭露黑暗势力的优秀作品。

PART

06

抗战胜利后,年2月15日,张恨水只身先到北平,筹办《新民报》。年夏天,全家都搬到北平来了。张恨水买了西城区北沟沿甲23号的一所宅院,共有四进院落,30多间房子,环境清幽。友人送了他一套西式家具,他又买了一套红木家具,有书橱、写字台、转椅、大圆桌、小茶几等。院子里有很多花草树木,一家人住得很舒适。他担任《新民报》主笔,又不断地写小说,还勤于作画。

好景不长。内战又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到年夏末,他辞去了《新民报》的职务,专门从事写作。

7、

但到年春,北平刚解放,张恨水忽患半身不遂,丧失了说话能力,记忆力也遭到破坏,连妻子都不认识了。他的历年积蓄,深受通货膨胀的祸害,贬值得形同废纸。这位写了大量畅销书的文化人,除了住房和书画,什么财产都没有了。为了支付昂贵的医疗费,妻子卖掉了仅有的一些首饰,以医治他的疾病。这时周恩来特地派人来看望张恨水,邀请他参加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得知张恨水患病之后,政府便对他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年7月,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开幕,张恨水是特邀代表,但他因病未能出席会议。这期间,他加入了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不久,他被聘为中央文化部顾问,每月有了一笔固定收入,家庭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3个月后,张恨水的病情逐渐好转,可以扶着手杖练习走路、去看望朋友了。但他一时还不能写作。妻子为了让他安心养病,便卖掉了北河沿的房子,迁居到离此不远的砖塔胡同43号一个小四合院。妻子把卖房所得的钱,用来补养他的病弱之身,让他到胡同东口的同和居、沙锅居等饭馆去吃些可口的饭菜。

年初夏,张恨水才恢复了写作,重新有了稿费收入。

全文约:字作者:东方欲晓男河南省驻马店人

网文新兵抱志成为一名读者满意的写手

诚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创或推荐好文章,我们将第一时间发布您的内容,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