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夜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厦门 [复制链接]

1#
牧童归去横牛背05:00来自厦门日报

牧童归去横牛背

作者/在水一方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小时候,闽南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牛,有的是老实敦厚的黄牛,有的是勇猛有力的水牛。牛,是农家重要的劳动力,担负着耕田犁地的任务,放牛就成了孩子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

网络图

清晨和黄昏是放牛的好时候。天才蒙蒙亮,孩子们就在母亲的呼唤声中起床了,睡眼惺忪地走进牛栏,牵着牛绳走向田野。田野里浮动着薄薄的雾气,一切安静极了,偶尔传来虫子悠长的叫声,鸟儿也开始了一天的活动,微风送来青草的味道,清新,让人愉悦。田埂里的草长得很鲜嫩,是放牛的好去处。放牛娃常把牛带到稻田中的田埂去吃草,这样牛能快点吃饱。

上学时间快到了,放牛娃把牛拴好,匆匆回家,喝碗稀饭就赶忙上学去了。得等到下午放学以后再来找他(她)的牛,继续完成他(她)的“课外作业”。傍晚,天色渐暗,风也凉快了许多,放牛的时光变得轻松畅快。

夜色弥漫开来,牛也吃饱了,该回家了。牵着牛绳,牛走前头人在后面,牛也怕黑,会加快脚步赶回家。耳边常常响起一首熟悉的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网络图

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村里的小伙伴们就会成群结队去放牛。十来个小伙伴,带上干粮,一人牵着一头牛浩浩荡荡地往山上去。到了山上,找到一处阴凉的、水草茂盛的地方,就把牛绳缠在牛角上,让它们自由地吃草。然后,一群小伙伴就开始了无拘无束的时光:男孩们掏鸟窝,或者在草地上玩耍、翻筋斗;女孩们忙着采果子或者捡柴火,有时也会跑到河里摸鱼,或者砍一小段竹子,做成竹笛吹起来,清亮悦耳的竹笛声整个山谷都可以听到……小伙伴们饿了就啃带来的干粮,喝清冽的山泉。那时候,没有课外作业,也没有补习班,除了帮家里干活,孩子们就知道疯玩。直至今日,我仍十分感恩那些在乡间成长的无拘无束的时光,是这样的时光让我更亲近自然,更热爱生活。

回家喽!牛绳依然缠绕在牛角上,老牛识途,我们轻轻地拍一拍牛背,牛群便浩浩荡荡地往家走。调皮的放牛娃走累了便骑在牛背上,吹着自己做的竹笛,暮色四起,笛声悠远,是我记忆中难忘的惬意时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短笛,暮色中放牧归来的画面,历经千年依然历久弥新。

网络图

作者

薛薇莎,笔名:在水一方、三叶草,厦门人,小学教师,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于《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两岸》《厦门文艺》等,和友人出版厦门女作家散文集《遇见》。

朗读者

李小梅,福建省海峡朗诵艺术团成员。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心灵夜悟”、“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xmrbsbjczs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