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黄伟芬
高考,对每一个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场难忘的记忆,不管过去了多少年。
对于绍兴人王先生来说,年的那个夏天,尤其值得铭记。那是历经三载春夏秋冬耕耘后,满满的收获。
今天(6月26日),小时新闻记者听了王先生的高考故事,他说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坚持下去,总会看得到成绩。
王先生如今在北京安家,之所以会有这次回忆,是为了找到一份资料——年7月24日那天的《钱江晚报》,刊登有《年浙江省普通高考招生统一考一二三批上线考生名单》,王先生的名字和成绩就在其中。
“我女儿现在读初二,和她说起来我们那时候虽然条件一般,但是大家学习都很刻苦,我们班有三个人考到了全省前一百名。”王先生说本想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励女儿学习更积极主动一些,没想到小姑娘将信将疑。“我本来是留着一份那张报纸的,这些年因为搬家弄丢了,所以想试着通过钱江晚报找一下。”
▲当年报纸上刊登过上线考生名单
高中三年的勤奋辛苦
再长时间也不会忘
王先生家在安昌古镇一个村子,当年就读的是齐贤中学(原绍兴县齐贤中学,现在的鉴湖中学)。
那时,他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每周带着家里的大米去学校,一日三餐自己淘米蒸饭。
在校时间久,菜不好带,于是会在学校食堂打上一些。花样也不多,早上油条榨菜,中午晚上鲢鱼头蒸咸菜是最常见的菜式。临近高考时,几个同学约着在学校附近小饭馆点了几个菜,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平时,同寝室的室友能够买到隔壁工厂的馒头包子吃吃,都会很让人羡慕。
那时候,寝室没有独立卫生间,夏天热,一排水龙头下男生们挤着一起冲凉。
即便生活条件如此一般,大家还是卯了劲地学,早上7点跑操,有些班级5点多天还没亮透就有了上自习的人。
晚上,大家都上自习到9点多,没有太多的教辅资料,就一遍遍消化课堂重点,反复巩固课本上的知识点。
王先生还记得,老师们都很忘我,“费尽心思帮我们,找题、出题,早晚自习也陪着我们,维持秩序,答疑解惑。”
三年勤勤恳恳,迎来丰收的喜悦,班里不少同学都考上了心仪的学校。“当然会记得这么牢,再长时间也不会忘记。对我们来说,高考真的是改变了命运的一次机会。”王先生说。
得知高考成绩的时候
他正在田里插秧
回忆起来,王先生说自己其实根本没想到考出这样的成绩,“我们那一年考语数外再加政治和历史,满分分。”6月7、8、9三天考试也是坦然面对的,“说实话,我们学校就是一个普通中学。”
王先生的高考成绩不错,他说这与平时基本功扎实有关,也与坦然面对高考的平静心态有关。那时候浙江民营经济已经开始发展,考不上大学去乡镇企业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因此家人并没有给他太大压力,“相比于成绩,我妈妈甚至更担心我的眼睛,近视了可就不好了。”
考前功夫足,考场不紧张,最终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成绩。
“填完志愿后就帮家里干农活了。”王先生说7月份是双抢时节,割稻插秧,家家户户忙得脚不沾地,村里像他这么大的男孩子,都跟着父母在田间忙活。高考成绩单还是已经在乡镇企业上班的妹妹顺便给带回来的。
“我记得那天,知道成绩的时候,还在田里插秧。”
激动吗?肯定的。实际成绩比王先生的估分高了十几分,“当时觉得第一志愿上海财经大学应该没问题了。”王先生本科学的是和税务有关的专业,“那时是很朴实的想法,觉得毕业后能考个公务员,端上铁饭碗。”
现在,王先生从事的工作和本科专业并没什么关系,“人生嘛不应该是设计好的,要是都按照既定程序来,那就一点也不有趣了。”
王先生始终觉得学习这件事,就和跑马拉松是一样的,不断坚持,享受过程,通过努力获得结果。
比如有高中同学高考发挥一般,但是本科期间一直没有松懈,继续努力,后来考上南京大学研究生,如今在学术上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
于王先生而言,三年寒窗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和财富,“那么艰苦的条件都能克服,以后还能有多难?”
说了这么多,王先生特别想分享给孩子的经验是,努力是第一位的,更重要的是要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为了什么结果。“就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女儿打打气,她也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能享受到学习过程带来的愉悦感和面对好结果时的成就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