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疫苗接种工作有关情况。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王莉摄
新冠疫苗接种方案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负责人崔钢介绍,我国目前接种的策略是按照“两步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接种。
第一步,主要是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这些人群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工作学习的人员,尽力缓解输入性疫情防控的压力,降低本土病例发生和国内疫情暴发的风险。
第二步,随着疫苗附条件获批上市,或者疫苗产量的逐步提高,将会有更多的疫苗投入使用。通过有序开展接种,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逐步在各人群当中构筑起免疫屏障,来阻断新冠病*在国内的传播。
这部分重点高风险人群优先接种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随着冬春季来临,各地温度都在下降,疫情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挑战更大。在总结前期紧急使用阶段的经验基础上,在冬春季节到来之际,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病*性疾病最有力的科技手段。”曾益新介绍,我国已同步开展基于五条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从4月2日批准第一个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到6月份批准三个疫苗紧急使用,再到7月份以来多个疫苗陆续在境外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总体工作进展顺利。
对于重点人群的划分,曾益新称主要与工作岗位有关,比如冷链物流人员、海关边检人员、医疗疾控人员,以及农贸市场、海鲜市场、公共交通的工作人员等,他们由于工作的关系,被新冠病*感染的风险相对比其他人群更高。曾益新表示,保护好高风险人群,既是对这部分人群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利于总体疫情防控工作。
“这一阶段对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接种,只是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分步走’第一步,后续随着疫苗附条件上市或者正式批准上市,特别是随着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产量逐渐提升,对于涉及数亿人的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相对感染以后危险性比较大的高危人群,以及后续的普通人群,疫苗接种工作都会全面有序地铺开。”曾益新说,接种疫苗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主动免疫的方式建立起群体免疫保护力,使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更加有效控制。
为了确保重点人群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发出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切实把好疫苗质量关,每一批疫苗都要经过严格检验;要确保冷链运输安全畅通、配送及时准确。要求各地精心设计接种方案,合理设置预防接种点,稳妥有序组织好接种工作,尤其要做好接种时的医疗保障、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及时处置和监测报告;要做好疫苗的科普工作,在新冠疫苗作为公共产品、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也要强化公民接种疫苗的义务和责任意识,争取做到高风险人群“应接尽接”,凡是符合条件者都能够按时接种。
已完成多万剂次新冠疫苗紧急接种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介绍,7月份以来,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高风险暴露人群进行了紧急接种,目前累计已经完成多万剂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工作。经过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追踪观察,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其中有6万多人赴境外高风险地区,也没有出现严重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赴境外的人员,从我们收集到的一些聚集性感染案例来看,接种了疫苗的人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的感染风险和感染程度有显著的差异。”郑忠伟说。
据郑忠伟介绍,同期,用于紧急使用的灭活疫苗是国药中生的两款、科兴的一款,在境外也在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到目前已累计有7.5万人、15万剂次人员的接种。研究表明,没有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资料图/视觉中国
接种新冠疫苗要注意这些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表示,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途径,但疫苗毕竟是外来抗原,个别人接种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焦雅辉进一步解释称,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经过规范的接种以后,产生跟接种目的没有关系或者意外发生一些损害的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所有的药品、疫苗都会产生不良反应,这是在允许范围之内的。“我们从前期新冠病*疫苗接种情况观察到的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接种部位局部有红晕或者出现硬块,另外还有一些人有咳嗽、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焦雅辉提醒,还有一种情况叫偶合反应,是指接种者在接种时恰巧处于其他一些疾病在潜伏期或者发病前期的状态,在接种的时候这个疾病也很巧合地同时发病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跟疫苗接种没有关系,跟疫苗质量也没有关系,不属于不良反应,是一种偶合反应。
为了做好新冠病*疫苗接种的安全保障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采取了几项措施:
一是要求这次的接种点,包括接种单位、临时接种点,既要符合接种条件,同时要具备医疗救治条件。对接种单位以及参与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都进行了技术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确保这些人一方面掌握接种技术、操作规范,另外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能够快速识别、快速处置。
二是要求各地把接种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技术力量医院划分到若干个责任区,医院要负责责任区内若干个接种单位的医疗保障工作。医院要派出有经验的急诊急救人员,也要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在接种点提供驻点保障,一旦发生情况能够及时处置。当发生严重异常反应时,一方面要有救护车快速转运,医院要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多学科的诊疗,尽最大努力来确保接种群众的生命安全。
“我们也提醒各位接种者,在接种过程当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向医务人员如实反馈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什么样的基础疾病,现在是不是正处于疾病的发病期,有没有过敏史,是不是过敏体质等。”焦雅辉说,据以往的经验来看,不良反应往往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所以接种者接种以后要在接种点停留30分钟,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医务人员可以及时处理。30分钟以后没有问题可以回家,即便回家以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相关症状,也要及时就医。同时,也提醒各位接种者,要注意饮食、休息,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干燥,让身体机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资料图/视觉中国
新冠病*变异会否影响疫苗的有效性?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华庆表示,病*变异是一种正常现象,一般来说,这种变异不会影响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染性,也不会影响到疫苗对这个病*的免疫效果。
“新冠病*作为一种RNA病*,它的变异可能要比DNA病*稍快一些。”王华庆说,从世界卫生组织到各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包括疫苗研究企业,对它的变异都在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