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生活逐渐好起来,科技多起来,情趣多起来。每逢过年过节,互相送些表达友谊与心意的礼品很适合。那么,这些年,咱北京都会用什么东西当做礼品互相赠送呢?
咱们今天就说送过的礼品,还是以北京晚报,在春节前的几个关于礼品的报道过的为一个“标准”。当然,这些礼品仅限于大路货,不是巴结谄媚的贵重礼品。礼品这个话题仍然很大,想得到没想到的,您多多包涵。
第一篇来自年1月24日。不用细看,后面为您摘抄。
记者走访发现,“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之类,问津者已越来越少。”而西单结婚礼品商店忙得不可开交,床上用品、成套水具、坤式手包、各式皮箱、糖盒、饼干桶销售都不错。
饼干桶和凉杯。
而在王府井工美商店,姑娘们还是着重看刺绣的床上用品,小伙子们则看贝雕、软木雕、塑料盆景。
软木雕,这在80年代的家里还是常见的摆件。
其他的实用礼品还有:毛巾被、丝绒油画、红皮箱。
接着,一年之后的年2月,鲜花已经成为高雅的装饰品和礼品。鲜花价格高,过去买的人少,但随着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还是年2月。很重要的信息是,点心匣子,有些俗了,好在市场上出现的中西式奶油蛋糕,上面装饰漂亮,拿得出手。
此外,还有绒布画、盆景、首饰、领带。首饰作为礼品,报道里说的清楚,是男女之间互赠。生活水平还没达到随便买*金送人的程度。
但是既然领带作为礼品,西服热是肯定的了。而盆景我记得当时也挺热的,邻居家叔叔就经常围着一两块怪石头舞刀弄棒,然后放在浅盆里,摆上个小塔、小船,还真是很有味道。
绒布画是啥啊?怎么没有印象呢?
——————
到了年1月,有人做了个调查发现,春节平均每户计划送礼开支是61元,而过节的计划消费不过元,送礼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花销。
由于文章中只写到了吃喝的花销,很难说其他的实用类百货类商品所占礼品的比重。但是,当时名烟名酒价格放开,购买方便了,送烟酒应该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关于营养品送礼的消息,暂时没有找到。当时市场上确实已经有了很多补品,比如著名的北京蜂王精。但是,年3月有报道,补药并不是那么好卖。
然而到了年7月,晚报报道,补药还是火了,调查显示,59%的人认为,买补品送礼非常体面。虽然这个报道并非是春节期间所做,但社会上有这种想法,春节一定也不会例外了。
年底,北京电信局推出了鲜花电报的业务。将鲜花与快递结合,让鲜花作为礼品再次有了发挥的余地。
而到了年的春节前,针对礼品的社会调查显示,90%的人都曾在过去的一年里送过礼。此时,烟酒、水果占去了63%的礼品,其他包装新颖的食品占21%,只有11%的人选择送保健品。
但是,将问题转向春节,很多人都认为,送老人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打算送保健品的有近46%,“如神功系列产品、太阳神口服液等。”
神功元气袋,现在还在生产。
太阳神现在则没了,当时小不懂事,现在想想,谁tm起的这么霸气侧漏的名字?
单位送礼——说白了就是发点儿福利,金龙鱼食用油成了首选。另外,当时需要到外地过年走访的人们,83%选择送北京特产食品为礼品,“如果脯等”。
金龙鱼那个广告当年也算铺天盖地,一条鱼飘啊飘,飘过油锅,里面的菜就熟了,还很漂亮。
到了年5月,晚报有了这样一篇并不针对春节的礼品总结性稿子,里面有这样一席话,“六十年代,最常见的礼品是茶缸、毛巾;七十年代,礼品又发展为钢笔、笔记本、皮包,而一般老百姓送礼是一个点心匣子,或是两瓶酒、两条香烟,逢年过节,满大街是拎点心匣子的人。八十年代礼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工艺品到服装,从文化用品到生活用品,礼品的品种五花八门,但是比较偏重于观赏价值,即使是背心也要印上字,让它作为文化衫。到了九十年代,礼品的领域又从注重观赏价值转变到实用价值上来。”
随后文中列举了几种礼品,木头车模、仿古车模这种典型观赏性的,已经退热降价。而新概念的礼品,几乎包含各种东西,比如说一个钱包上面,印上些字,就是一个很好的礼品。其实,用现在的话说,大概算是“定制”概念的雏形了。
木头车模当时还真是挺多的。
此外文章还说到,书籍已经开始作为礼品。
年的春节前,经济记者老前辈吴汾老师,写了这样一篇小评论,之前也为您摘录过。贵的补养品,燕窝虫草之类的,再贵也有人买;但是,简单实用的家居礼品,让人觉得更贴心。
吴老师未来女婿第一次来看未来丈母娘的礼品让她挺高兴,其中包括火腿、酒、香烟。而吴老师自己更实惠:买一两西洋参,一盒巧克力,一斤茶叶,一斤香菇,一袋子泰国香米。
年的春节之后,人们发现,糕点作为礼品似乎冷了下来。算起来,从人手一个点心匣子,到臭街没人愿意买;又从引进奶油西点,到再次冷下来——如果再算上现在的大八件还算流行,点心匣子也经历两次起落了。
为什么呢?因为有了更精致的蛋糕,老口味要被淘汰了。精致的西点再次成为受青睐的对象,这西点和80年代刚刚兴起的西点绝对是两个概念,80年代的西点,糕饼硬,奶油很稠很稠;而年的西点,几乎已经普遍使用奶油打泡的制作方法了。名牌,精加工,才能吸引人。
——————
还是年的春节后,关于礼品消费的各方说法。
其中的观点有的值得一说。送书画作品,颇有古人风范,文化含义深远;而书籍作为礼品再次被提及。不要攀比,重视实用的概念也被很多人推崇。还有的读者说到,送假烟刁买人心的现象仍有存在。
年之后,我暂时也没有什么资料,并且随着生活富足,礼品大概也不再是一种很适合“总结”的东西了。可想而知啊,软件,手机,牛奶,保健器具,平板电脑,都会作为礼品出现在生活中。当然还少不了那几种广告中恶俗的保健品,比如说脑x金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