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孔雨童
这两天,关于“妈妈带男童进女性更衣室”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新现象”,但令人感慨的是,“老问题”多年仍在发生,甚至在孩子们越发早熟的当下,一些八九岁、已经懂得“喜欢异性”的男孩出现在女性更衣室也不鲜见。
这其实反映出来的,是家长对“性别教育”意识的缺失。在很多传统的认知中,幼儿园甚至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男孩还小,根本不可能懂什么男女,加上需要大人照顾,带在身边进更衣室、女浴室都不是问题。但其实,根据普遍的研究,一般3岁的孩子,就已经建立起性别意识了。弗洛伊德儿童性心理理论提到,3-6岁的孩子,快感和满足就已经转向生殖器区域,开始对人体有窥探欲望。加之近年来,孩子们普遍早熟,在这种情况下堂而皇之地带其进入女更衣室、女浴室,不仅仅是对周围女性的极大不尊重,对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育,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比如,一些画面、异性身体结构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强烈的刺激,或是留下深刻的印记,如果此时没有良好的引导,可能会引发性别错乱、偷窥欲等心理问题。
因而,“带男孩进女更衣室”不仅仅是一个“公德”问题,还是一个教育问题。这种“教育”不仅家长们“无意识”,教育从业者也未必有。比如,长久以来在很多幼儿园中,都是男女厕混合的,虽然遭到了一些家长的反对,但基于节省场地和教师管理成本的考虑,幼儿园通常也不会进行任何调整,推脱理由依然是传统的“孩子还小”。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悖论:我们一方面呼吁着重视孩子的性教育,教会孩子“隐私部位”不可以随便示人,一方面幼儿园里男女童混厕,妈妈带着儿子穿梭在女性更衣室、浴室中。
希望相关部门也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