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首页 » 发展历史 » 问答 » 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喝咖啡的地
TUhjnbcbe - 2023/4/22 19:23: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咪佳

“这是一个我在全世界各地都没有见过的校园。”

年秋季开学,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正式启用。校区占地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良渚校区建筑总设计师、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华人评委张永和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梦想的校园。

居学

“学生在学校怎么生活,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生活就跟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一样。

学生的时间可以开放得多,在他们自己掌握的时间里,能不能有一些兴趣社?

从来没有哪个学校,可以开出可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课程,那么兴趣发生在哪?

就发生在宿舍里。

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就看见全校区最高的两幢建筑,是宿舍。

但它们又不是常规的宿舍。

宿舍楼的二楼,是一片兴趣工坊。

“我在麻省理工看到好多兴趣俱乐部,其实就是玩。

有一群学生做玩具火车,他们的沙盘大极了,有好几个平米那么大。他们在创造性地玩,在玩的过程中,他们有可能做出现代铁路交通。

在剑桥(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波士顿大都市区的剑桥市),年轻人骑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自行车,有的站着骑,有的躺着骑。我常常纳闷:他们怎么上去的?(座椅)特别高。

自行车就是兴趣社的产品。他们不但想这些兴趣,还自己做出来。”

建造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贯穿了张永和对高等教育不太一样的想法,他提出“居学”。

“学生中午困了,能上楼回宿舍打个盹儿;深更半夜有灵感想继续做了,马上能下楼到工坊里来继续干。

其实在中国教育史里,这就是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来的‘生活即教育’。”

动手

张永和从年开始在美国教书,后来又在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担任教职。

对美国、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理解,以及对美术设计领域教育的经验,他认为美术作为一个综合教育的基础,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不仅仅是审美能力,而是手、脑并用的能力。”

“做美术、设计工作,必须有动手能力。”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有大片的工坊空间。

“虽然我是在北京出生长大的,但与杭州有很深的渊源。我父亲生长在杭州,母亲是无锡人,都是江南人。父亲这边的家族,几百年都是在杭州做扇子的。”

明末清初,张家从绍兴搬到杭州,住在扇子巷。“我们家里到现在也还存有几把老扇子,大折扇的制作工艺是非常讲究的。”

“一直做到太爷爷辈,从我爷爷这一辈开始读书了,后来我们家里人就不再做扇子了。

我父亲是建筑师,但我想我不仅仅继承了父亲的建筑设计的志业,也许我们家手工艺的传统在我身上也一直保存着。”

张永和一直认为,建筑师首先是匠人。“动手,影响我对盖房子这件事的认识,也影响我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书时,张永和会要求学生设计一块建筑材料,“不光是在计算机里,是要做出材料来,然后再做实验。”

学生再用这个材料画一个房子。“即便不是真的盖房子,它也不再是一个梦幻式的想象了,而是一个非常落实的想象。”

“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我相信你再搞金融也是可以的,你会很实(际),又有想象力。”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定位为学院的设计板块,将容纳全部的设计学科。

张永和最希望达成的教育目标,是从这里毕业的学生,能够在受过的学校教育基础上,可以给自己设计创造一个职业,“也许从事这个职业的就你一个人,但是你能够因此生存,还活得挺高兴。”

开放

我们跟着张永和走进了其中一个工坊。

近千平米的空间一览无余。“将来就是这样开放式的。”张永和把教育体系和建筑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用开放空间来打破专业的界限。“我们想取得一个平衡,一个人既能独立思考、创造,还能方便随时与他人或团队进行大量沟通、协作。”

他说设计良渚校区时,他经常想象这样的场景:“当你走进这个大工坊,看到一个人需要有人搭把手去搬一件东西,这个东西是你从来没见过的,你是学建筑的,那位可能是学高分子的,就在那一刹那,因为大家都看得见,可以开始交流;

下一个场景,两个人已经去喝咖啡了;

再下一个场景,他们一起创造一个新的建筑材料。”

一线天

喝咖啡这件事,在良渚校区里,会有一个非常别致的去处。

张永和带我们拐进了两个工坊之间,有一方小小的院落里。张永和称它“一线天”。确实,这个空间就2米多的宽度。

这个狭长的条状区域,有2/3的部分“嵌套”着一条凹槽,大约30公分深。

我起先以为这个底部砌着瓦片的设计,将来是一洼观赏池。

没想到张永和率先示范——他脚跨进槽里,人坐了下来。我们都笑起来了,张先生和他造的房子一样,让人感到自然又亲切。

“相邻的两幢教学楼之间,都会有这样一个空间,也许大家可以出来透口气,换一种方式聊聊天。”他特地补充,“抽根烟也可以。”大家又笑。

我也跟着坐下,被张先生说得心动,我很想掏出背袋里的烟,请他抽一根。时间太紧张,最终没有如愿,但是跟他对面对坐着聊天,抬头见天,非常惬意。

他绘声绘色地谈,这样小小一方天地,充满了江南味儿。作为南方人,我感同身受,为建筑拥有的这种魔力所着迷。

张永和说他今天的行程是“一日三州”,早上从宜兴到杭州,午饭后去温州,晚上到广州。

去吃午饭的路上,张先生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杭州人,他就特别高兴地给我留了一个作业:“你能不能去查一下扇子巷曾经的位置。”他对杭州还在逐渐的了解和认识中。

今年张永和的团队承担了更多的杭州项目,比如灵隐寺的相关工作。他想继续探索如何在建筑中,保留杭州特点的江南气息,“这是和其他地方都很不一样的杭州意思。”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喝咖啡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