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郭子仪“功高主不疑”
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70寿诞,儿子郭暧酒壮怂人胆,怒打了不对公公婆婆行拜寿之礼的妻子升平公主。升平公主向父皇唐代宗哭诉受到欺负,告郭暧还说过“你倚仗皇父就不跪拜,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大不敬的话。郭子仪知道儿子闯了大祸,绑了郭暧上殿请罪,幸得唐代宗和皇后只是批评了郭暧不该出言犯上之后同时也批评了升平公主嫁到郭家之后不应当不守妇道不尊公婆。一场风波之后不仅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而且君臣和谐,成为佳话。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优秀戏剧《打金枝》的基本情节。人们喜爱它一方面当是满足了自己对宫阙内外帝王将相神秘生活的窥视欲;另一方面,则恐怕是对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所谓的“功高主不疑的唯一特例”的赞赏。但历史上的唐代宗和他的父亲唐肃宗,祖父唐玄宗等主子对郭子仪真的不疑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戎马一生臣俸过四位大唐皇帝。《新唐书。李白传》《翰林学士李公墓碑》等史料记载的一则故事流传甚广。郭子仪20岁时,曾经在太原服役。因为押运的粮草被烧,要以*法处治。在押赴刑场的途中,正好遇上李白,李白见他相貌非凡,而且临危不惧,认定他日后必有大的造化,于是从中斡旋,搭救了郭子仪。李白究竟有没有救过郭子仪,后来的史家有过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即如果说郭子仪一生仕途中自己确实有过较大的过失的话,那也仅仅就是20岁的那一次了。
郭子仪臣俸的第一位大唐皇帝是唐玄宗。自“贞观之治”以来,大唐文嬉武戏,*备废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率领20万大*杀奔中原。这之前,郭子仪的*职为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紧急关头,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兵东讨叛*。756年四月,朔方*旗开得胜,,大败叛*薛忠义,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捷报传到长安市,人心稍安。作为有远见的*事家,郭子仪认为接下去,应当继续夺取河北各郡,切断已窃据洛阳的安禄山与他的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可是,唐玄宗却坚持命令郭子仪从正面战场出击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虽然打了许多胜仗,改变了战争形势。但唐玄宗一味听从杨国忠的意见,导致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又听信杨国忠,弃都逃亡四川,行走了100多里,便爆发了马嵬驿兵变。考察唐玄宗对郭子仪虽然有简拔之功,但只能用其人,而不能用其计。至使唐玄宗自己在逃亡路途中大出洋相,不得不把经营关中的大任交给了太子,自己退出了大唐的*治舞台。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他图谋收复两京,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任大都督府长史。算是把兵权交给了郭子仪。除了郭子仪的朔方*之外,唐肃宗还向回纥借了15万*队。合兵之后,唐肃宗竟然只任命郭子仪为副元帅,而任命自己的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好在,郭子仪并未计较,接受了唐肃宗的一番恳切的口头嘱咐之后,自己准备破釜沉舟,消灭叛*。郭子仪从唐*前期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提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取潼关,切断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这一次,唐肃宗听取了郭子仪的战略决策,郭子仪大*收复潼关。不久(公元757年)安史内讧,安禄山被杀。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在京西香积寺激战,从午时至酉时,斩贼首6万级,贼将张通儒放弃长安,第二天大元帅李豫得以进入京师。城中老幼百万人流泪夹道欢呼。不久郭子仪又一举收复洛阳,郭子仪因功封代国公,唐肃宗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顿首感谢。但唐肃宗与郭子仪君臣之间的蜜月期很快便结束,在追歼安庆绪和史思明及其残部的相州之战中,唐肃宗不设大元帅,竟然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容宣慰使。结果50万大唐联*无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损失惨重。安庆绪也被史思明救走了。宦官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乘机谗毁郭子仪,把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头上。唐肃宗不辨是非,削去了郭子仪的兵权,以李光弼代替郭子仪的职务。结果*事形势急转直下,不仅仅安庆绪、史思明率领残部死灰复燃;上元三年二月,,河东又发生叛乱,统帅李国贞被杀。后辈的将领没有能力弹压。万般无奈,唐肃宗只好重新起用郭子仪出镇绛州,不久郭子仪平定了河东的叛乱,天下稍稍安定。本文已经分页:【1】23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