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金丹丹通讯员杨帆项镇南
未来的理想教育是什么样的?
11月26日—27日,“新班级教育:未来的理想教育”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在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进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班级教育:未来的理想教育”,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名校长、一线老师们一起探寻多途径、多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方略,力求解决班级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是全国第一所专门为小班化教育设计的学校,也是全国第一所全面实施“新班级教育”实验的学校。
学校以“小班化教育”为切入口,针对传统班级教育存在的弊端,探索了集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评价多元、教师发展、治理创新为一体的“新班级教育”模式。
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总校长俞国娣在《重塑儿童学习: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的报告中,和嘉宾们分享了崇文探索“新班级教育”的初心、实践探索与发展历程、愿景、实践路径。从年开始,“新班级教育”已经走过了22年,经过时间的打磨,日益成熟,在满足学生差异及个性学习需求的道路上,“新班级教育”将越走越远。
崇文的课堂很特别。
一个班级,两位老师,九门课程,三十名学生。“包班协同”是“新班级教育”的一大特色。崇文的一二年级实行的是“包班协同”,每班由两位老师协同负责班级课程、活动及管理所有工作,以主题整合所有课程开展全科教学。
将课程做整合,还给知识本来的面目,还给孩子学习的原生态。语文、美术、科学、数学,不同的学科,被自然而巧妙地融进了同一个课堂里。
在展示课上,徐岚和朱珈萱两位老师带来了美育课《颜色的故事》。根据不同孩子的兴趣,教学不同的内容,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高雪菁和项镇南两位老师在《我是什么》这一综合主题协同课程上,将知识性、科学性融于故事情境,对孩子的认知风格、兴趣差异上进行了不同的指导方式。
包班的形式,很多教育人都不陌生。在多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采取教师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例如在美国的小学里。英国的小学目前基本都采用“全科教师制”,据介绍,“多年的经验证明,这么做更能发掘孩子的潜能”。
包班教学,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全科的角度把握教学,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体系。
“新班级教育”实践的核心是重构学习时空,实现课程融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开发多元的学生评价系统,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在新班级教师、新班级家校的保障下,为学生打造“新班级”学习生活。
在崇文,学校的物质空间进行了一体化设计,融学习、教学、生活、游戏功能于一体,不同教育目标都可以在同一个空间里实现,这是空间上的重构。在时间重构上,学校将课程课时安排为15至分钟不等,长课与短课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节奏感。课程时空重构的目的只有一个:每个孩子都有差异,块状长时设置和多维空间整合,更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身心,助力个性化发展。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