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祝瑶詹丽华文/摄
今年端午节,经营粽子铺的陈根生忙得不可开交。打包、分类、装车,一盒盒“望道粽”从这个小村庄出发,随快递车寄往全国各地。
陈根生是个“85后”返乡青年,也是一名党员,土生土长的义乌人。他的家乡在离县城不到20公里的分水塘村,这里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首译地,也是翻译者陈望道的故乡。
七一前夕,我们走进分水塘村,追寻“真理的味道”。
我们看到,年轻人正慢慢回归乡村,他们在“望道精神”激励下,投身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对“望道精神”的最好诠释和发扬。
这是红色的力量。
陈根生
他,返乡创业坚守初心
百年后的今天,在分水塘村,陈望道译书时粽子蘸墨汁的故事,依然老少皆知。
从小受“望道精神”的熏陶,在陈根生看来,墨汁入嘴的那份“甜”,是陈望道在翻译过程中品尝到的“真理的味道”,更是走向光明的味道。
怀抱着这种“信仰”,年,身为党员的陈根生放弃了在城市里安稳的工作,返回家乡开始了创业之路。
年,他在陈望道故居一隅之隔,开出了自己的“信仰之店”——“道·味粽子铺”。
围绕“信仰”,陈根生把具有义乌当地特色的传统长四角枕形粽子定为“望道粽”的当家产品。并且,把陈望道当年与墨汁粽子的故事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放进粽子礼盒中,宣传家乡的红色文化。
今年端午节,“望道粽”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很快有了复购订单,这让陈根生对创业更有信心了。
除了粽子,陈根生还与父亲一道,先后搞起灵芝、食用菌种植推广。他将自家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取名“山灵水阁”,上线推广后,成了分水塘村的“网红”。
“客人来自全国各地,就连黑龙江都有客人慕名而来,还接待过不少外国客人和留学生。”陈根生说,许多人因陈望道的故事而来,很快又被分水塘村“春日赏花、冬日观雪”的乡村美景所打动,真正地喜欢上了这里。每年旺季,陈根生的民宿农家乐不仅得到了客人的认可,招牌菜灵菌土鸡煲也成了抢手菜,还捧回了义乌“地方特色传统美食”银奖。
“不光是‘望道粽’,‘望道年糕’、‘望道米粉干’和‘望道寻味’系列糕点也在陆续上新。”一路走来,陈根生内心一直坚守着梦想和初心。
“我的梦想是把分水塘的‘望道’农特产品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努力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甘甜。”陈根生说。
而这片有着“红色”底色的土地,也因为像陈根生这样回乡创业的年轻一代,发生着新变化。
楼其军的麻糖手工作坊
他们,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力量
“高高一池塘,滢滢三千方,西流泽义乌,东灌润浦江。”陈望道的故乡分水塘村,因一口水塘而得名。时光流淌,如今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老街、一栋陈家老宅、一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和一座望道展示馆,构成了现在分水塘村最靓丽的红色风景。
“分水塘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分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仕杰说,以前分水塘村只有一家代销店,现在商店一家挨着一家,许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致富。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应该就是当初陈望道废寝忘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初心吧。
除了陈根生的粽子铺和民宿,楼其军经营的麻糖手工作坊,主打义乌特产,同样是村里的人气打卡点。在他看来,这些真实可触摸可体验的乡村民俗和特色风味,随着旅游而兴,也给了游客“可带走的乡村记忆”。
近年来,义乌市全力推进以分水塘为核心的长达13.5公里的“望道信仰精品线”,将沿线旅游景点、景区有机串联。
作为望道信仰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分水塘村近年完成了老街改造、陈望道故居修缮、柴房复原等工作,分水塘的红色旅游产业越来越红火,也越来越新潮。
“村里不仅有农家乐和土特产小店,还开起了义新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望道邮局、田园集市、宣言诵读厅等。”陈仕杰说,每天都有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追寻陈望道的足迹。
“义新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位于分水塘村核心区的古街上。直销中心充分发挥义乌市陆港集团口岸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义新欧”的起点——义乌铁路口岸,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种类商品运回义乌保税物流中心。
村里不断汇聚的人气,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大展拳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感受红色传承的力量。”从年开始,村民陈华仙就在陈望道故居担任管理员。十年间,每当有游客来访,她便承担起讲解员的工作。据统计,今年以来到6月初,分水塘村已接待团体批2.69万人次,散客约10万人次,共计约12.7万人次。
在分水塘村,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世纪前,那个在柴房里伏案疾书、追求真理的青年点亮的信仰火种,继续在新时代里,引领着年轻人们,往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奋力前行。
年春,29岁的陈望道回到家乡分水塘村,在柴屋里,用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旧门板,凭借一盏油灯,夜以继日,伏案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因为过于入神,他误把墨汁当成了红糖蘸粽子吃,嘴角满是墨水。陈望道回过神来说:够甜了。
时光走过百年,一幅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徐徐铺展,我们更能真切体会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