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伟原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脍炙人口的一幅名联,是江南文化的瑰宝,对中国百姓影响深远。
按照广为流传的说法,这一无锡名联是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它的流传得益于邓拓。邓拓,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年3月,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篇,深受读者喜爱。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寓意深刻,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开设类似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些许生气。邓拓与吴晗、廖沫沙曾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成为文化大革命最早的牺牲品,邓拓等三人也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邓拓于年5月18日含冤自尽。
年,邓拓在参观东林书院后,写下了杂文《事事关心》,发表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文中说: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幅对联。时间已经过去了三百六十多年,直至今日,当人们走进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旧址的时候,还可以寻见这幅对联的遗迹。为什么忽然想起这幅对联呢?因为有几位朋友在谈话中,认为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都是为读书而读书,都是读死书的。为了证明这种认识不合事实,才提起了这幅对联。而且,这幅对联知道的人很少,颇有介绍的必要。邓拓还在文中说,上联的风声、雨声也可以理解为语带双关,即兼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而言。因此,这幅对联的意义实在是相当深长的。
年东林书院重新修缮,“三家村”中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重新书写了这幅对联,作为依庸堂的抱柱联,上款书“明代东林先贤顾宪政撰联”,下款为“明代东林先贤顾宪成撰联,公元一九八二年廖沫沙书”。而邓拓的文章《事事关心》则早就被编入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
可是,这一对联,却有着一段至今尚未破解的“悬案”。此联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一是现在的版本,另一版本是把“事事关心”换成“事事在心”。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无锡大观》中,记载此联为“事事在心”。而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无锡指南》中有两处提及此联,一处是“在心”,一处却是“关心”。近一个世纪来,这两个版本孰是孰非,众说纷纭。
无锡的史学专家王赓唐先生说,解放初期,东林书院一部分辟为东林小学,因王赓唐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经常去东林小学,常常浏览这幅对联,对“事事在心”四字记忆深刻。王赓唐先生认为,“在心”与“关心”在感情色彩上有轻重之分,“在”字本义是“居”和“存”;“关”字是牵连或涉及的意思,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入耳”与“在心”都是动宾结构的词组,而“关心”则是词语,不甚相称。对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而言,他们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铭刻在心,绝非仅仅“关心”而已。
年出版的《无锡名联》一书中,谈到将“在心”改为“关心”的人是顾氏后裔、东林小学校长顾希炯。此联当时因挂在东林小学内,顾希炯校长认为“在心”两字小学生难理解,就改为“关心”。邓拓看到的可能就是顾希炯改的对联。
另外,王赓唐先生还说,明代心学思潮占据统治地位,心学夸大了心的功能,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东林党人活动于心学盛行的时代,必然要受其影响。从顾宪成和高攀龙的著作中,也不难发现心学思潮的痕迹。东林书院内的一些对联,也都与宋明理学、心学有关,如“道衍二程无异学,理宗一贯有真传”、“伊洛道统,自北而南,先生实承前启后;洙泗心传,有一无二,诸贤复尊闻行知”。此处所说的“心传”,即《尚书》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句,被称为“十六字心传”,此为心学之源。由此可见,“事事在心”更吻合于对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学识产生影响的心学观点。
邓拓也在《事事关心》中说,以顾宪成和高攀龙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当时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顾宪成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隐居乡里不讲求正义,不配称君子。”顾宪成去世后,高攀龙接着主持东林讲席,也是继续以“君子”与“小人”去品评当时的人物,议论万历、天启年间的时政。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宋儒理学,特别是程、朱学说的范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顾宪成讲学的东林书院,本来是宋儒杨龟山创立的书院。杨龟山是程源、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之学的正宗嫡传。朱熹等人则是杨龟山的弟子。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很清楚地宣布,他是讲程朱学说的,也就是继承杨龟山的衣钵的。
据专家考证,此联本是顾宪成祠堂中的联语,并非东林书院旧物。顾宪成的家乡无锡张泾桥,一些曾目睹旧联的老人们都说,本来就是“事事在心”。年,重修东林书院,顾后裔才复制挂于书院。
尤为紧要的是,此联是陈以忠出对,顾宪成属对,并非上下联均顾宪成所撰。陈以忠也是无锡人,孝廉,官知府,与顾宪成父顾学日夕相过从,后成为顾宪成的忘年交。一次,陈以忠回家途中风雨交加,夜访顾家。见顾氏兄弟正挑灯苦读,见景生情,随口吟了上联,顾宪成未加思索,竟巧妙地对出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千古名联横空出世,表达了顾宪成一生的抱负,成了影响他和今后一代代莘莘学子的千古名联。此时,顾大约只有十三四岁。所以,此联的作者,应是陈以忠、顾宪成两人。
从这幅名联的结构和艺术上看,也许受到前人影响。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六载有南京“燕子矶永济寺柱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此联在始建于宋淳佑二年(明万历二十年,年)的慈济寺(曾名大佛寺)大雄宝殿内也出现过。顾宪成生卒时间为-年,《楹联丛话》初刊于年,从时间上看,陈以忠套用永济寺上联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十年动乱结束后,曾经挨过整的一些人心有余悸,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改写成为“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此联曾颇为流行。胡耀邦听到之后,觉得这副对联表达的思想过于消沉,于是将其改为“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了此一生”的消极颓废联语,经胡耀邦大笔一改,意思翻转,颇具时代特色,显示了胡耀邦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