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首页 » 发展历史 » 刊物介绍 » 十里银湖墅繁华的见证,这里曾有杭
TUhjnbcbe - 2025/2/17 9:06:00
北京市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余雯雯通讯员梁心韵张佳英/文邹运/解说盛锐/制图

《大运河的那些事儿》音频小课第四篇,和大家聊聊“卖鱼桥”。前三篇请点入音频小课专题。

主讲人:吴理人,中国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民俗艺术馆馆长、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民俗文化顾问、大运河非遗民俗画项目代表人物及代表性传承人等;“画说杭州、运河第一人”,著有《运河杭州风情》《运河南端市井荟》G20特辑中英文版《画说运河》十本连环画、《运河杭州二十四节气民俗画》《运河南端民俗图志》等几十部书籍。

来,开讲——

卖鱼桥,杭城旧时鱼市所在。

可以说,卖鱼桥一带,因着运河,发展成“十里银湖墅”最繁华的地标之一,这里曾经舟楫汇聚,商贾云集。

“卖鱼桥”其实是俗称

是这一带的代名词

卖鱼桥始建于何年,最早长什么样子,现已无从考证。

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是,明代中期,一位连中“三元”名叫夏以诚的杭州人衣锦还乡后,在卖鱼桥位置造桥,名曰归锦桥。

卖鱼桥准确的位置在哪里呢?信义坊湖墅路口。它横跨在老余杭塘河上,桥下的河水由西往东,在江涨桥的西南侧汇入运河。

湖墅路,以此桥为界,以北的叫“湖墅北路”,以南的称“湖墅南路”。

盛锐制图

“卖鱼桥”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卖鱼桥其实是俗称。这里聚集了余杭、塘栖、德清等杭嘉湖一带的水产品生意,鱼贩多,鱼的种类齐全,价格实惠,形成了特色鱼市。于是,卖鱼桥成了鱼市文化的代名词。。

卖鱼桥一带除了卖鱼生意非常火,桥边还有不少店铺。这般繁华景象,“江涨渔火”就是很好的注解——每日傍晚到午夜时分,一艘艘货船从杭嘉湖一带的德清、塘栖、新市、菱湖、双林摇过来,船上装满了明日出手的货物。他们赶在前一日就到,晚上休息好,明日一早就大干一场。所以,一到晚上,停靠在江涨桥附近的货船上,灯光就像星光点点,分散在运河沿岸。这些货船卖的货物,江鲜为主,水果也特别丰富。最好吃的河鲜,是来自湖州的河蟹。另外还有塘栖的枇杷,超山的杨梅。海鲜自然也有,大多是从宁波一带来的。船只走浙东运河,再经由钱塘江转运到运河上来。特别是卖鱼桥到大关一带,店铺非常集中,南货北货都有,咸鲞店、米店、竹制品店、杂货店都很齐全。

可以说,卖鱼桥一带河鲜、水果等种类最齐全,价格也最便宜,有点像今天的勾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生意都以批发为主。来进货的,大多都是杭城里面的商家铺子。天还没亮,他们就把最新鲜的食物一车车拉回去,等着天亮后市民来买。卖鱼桥周边,仓库不少,大多是商家存货的。

鱼行每天都有挑着担子的鱼贩上门来,拿了鲫鱼、鳊鱼、草鱼等品种放在箩筐里,到杭城里走街串户叫卖。“武林门外鱼担儿”,说的就是这番场景。

(图说:《卖鱼桥风月情》吴理人绘

(图中的各座桥:左上是宝庆桥,左下是华光桥,图中横跨湖墅路的平桥是卖鱼桥,最右纵跨大运河的是江涨桥)

香客们一船船地涌过来

下船后沿着湖墅路去往上天竺

卖鱼桥一带,每年正月到清明前,都有大波香客从这里上岸。特别是清明前,大批香客从卖鱼桥码头涌入,近百年都是如此。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

杭州老底子上头香,是从正月十五才开始的。赶在清明前来,是因为接下去就要农忙,特别是养蚕的农户,清明以后都要开始忙起来了。

香客们都是成群结队来的,大部分以村或乡为单位,很少有散客。大家统一好时间,包一艘船一起来,通常都有“领队”,就和现在的导游一样,挥挥小旗领着大家走,时不时还要数一下,就怕人走丢了。

从卖鱼桥下船后,一般都是走着去上天竺,以示虔诚。

那时候,湖墅路都是石板路,走到上天竺,半天时间是肯定要的。当然也有些懒得走又有条件的,就会坐轿子去。上香带火了湖墅路卖鱼桥一带车夫、小贩和饭店等生意。

从卖鱼桥码头坐船去苏州

一晚上就到

现在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从武林门坐船到苏州,其实最早的时候,远的去苏州、无锡,近的去塘栖、德清,坐船都是在卖鱼桥码头。

从武林门到德胜坝这段运河,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挖出来的,以前这一带全是农田,压根不通航。在此之前,也没有武林门码头。

湖墅一带,最早有两个老码头,都是皇帝曾经坐船上岸的地方。一个叫老码头,在大关河塍那里,南宋高宗在这里上岸。另一个叫新码头,在现在仓基新村富义仓斜对角,是清代乾隆皇帝上岸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运河改造,截弯取直,挖掉了运河中一个叫渔家坛的小岛,为了加宽河道又挖掉了华光桥,填平了仓基新村里的一条断河头并将原有宝庆桥也挖掉了,最后运河直接通到武林门,原先有一段从仓基新村到德胜桥之间的平地也挖通了,从此客运码头就从卖鱼桥码头移到武林门码头。

卖鱼桥码头,就在现今水上巴士码头的位置,几乎没变过。当时,杭州城里的人一说去卖鱼桥,人家大概能猜到“他要坐轮船出城去”。

最早杭城的人们出城去湖州、苏州、无锡,都是乌篷船摇着去的,非常耗时间。比如到无锡,就是两天两夜。到了晚清,运河上有了用煤的“小火轮”,就快多了。不过,以前坐客船都在拱宸桥一带上船。直到上世纪50年代,改到了卖鱼桥码头。到了年左右,珠儿潭建起“杭州轮船码头”。

坐船去苏州,船票大概也就3块钱左右。船舱内,下层是座位,上面是卧铺,基本上傍晚5点左右出发,早上6点左右到,就是大家说的“睡一觉就到了”。

仓基新村一带

过去都是江景大别墅

卖鱼桥一带,好玩又有故事的地方不少。

卖鱼桥西面的五界庙,戏台常年锣鼓不断。它旁边的江涨桥,有着“江涨暮雨”之盛景。以前钱塘江涨潮的时候,江水会顺着河道涌到杭城内,到了江涨桥这里,就会掉头退回去。因此而得名。

(图说:《江涨暮雨》吴理人绘)

南面的仓基新村,也有不少故事。清朝时这里有条富贵街,大户人家的别墅都建在这里。为什么?因为这里水路交通方便,环境又好,临水而建,妥妥的江景房。

比如“米山堂”,据说是因为主人收藏了米芾的大作而得名。文人雅士们,凑到这些江景别墅里,喝茶作诗交友,好不惬意。

后来战乱,这里的别墅烧的烧,毁的毁,再也不复当时的盛况。

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发展,卖鱼桥一带慢慢褪去繁华。

年7月“江墅公路”建成,卖鱼桥的石拱桥就拆了,改建成平桥,下面船也开不进来。这预示着船运时代没落的开始。

年,为了湖墅路拓宽,卖鱼桥大动,底下的余杭塘河也填掉了。

再后来,湖墅路再次拓宽,“卖鱼桥”就真的没了。现在大家能搜到的卖鱼桥,是年整体拆除重建的,桥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桥了。

只有到信义坊广场上,看看那些有关卖鱼桥的历史记录,或许还能让你回味当时卖鱼桥一带的繁华。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里银湖墅繁华的见证,这里曾有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