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的文字在轨道上飘扬
赵瑜/重庆市作协散文创委会副主任、南岸区文联主席
我与重庆晚报结缘已久。拿句矫情的话来说,那是白衣飘飘的少女年代。父亲曾是晚报忠实而优秀的通讯员,酷热的夏天,一顶旧草帽,一辆自行车,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基层新闻干部的白描。18岁那年,我写了一篇《我的爸爸》,不仅发表在晚报“夜雨”副刊上,还得了当年全市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这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是极大的鼓励,写作的激情如同踩上了风火轮,着迷地开始写写写。
写着写着,就写进了副刊作者会,编辑与作者亲切恳谈,让我如沐春风。编辑们都很爱护作者,许大立老师送我稿签纸;投稿给贾昭衡、吴昊老师,他们会给我回信;林文、朱一平老师约稿请我喝茶;胡万俊、陈广庆老师请我吃火锅……全成了朋友;由此结识的文朋诗友也很牛,像傅天琳、李钢等名家老师,我年少时读他们的诗歌时遥想过他们的模样,谋面后才知他们其实活泼好玩、平易近人得不得了。得了鲁迅文学奖的张者老师也是那时认识的。方知晚报副刊如同一块巨大磁铁,吸引了我,也吸引了他们。
这一写,三十年过去了。岁月倏忽,很多美好的憧憬不再,但作为副刊作者与读者的热情,却一天都没有消退过。读晚报的文学作品,总让我产生错觉,仿佛这不是蜗居在床头的阅读,而是身处于一片枝叶茂密、花香扑鼻的森林,这里充满着发自于内的清新气质。文友们在沙沙地吐丝,在一块砖一片瓦地修房子,我感同于他们敏感的细微倾诉,更击掌于他们对生活的激昂高歌。副刊的夜雨,润物无声,淅淅沥沥,滋润着我的心,我面对自己,享受孤独带来的清静,也阅读艺术和生活,品尝物质以外的愉悦。
而给晚报写稿的过程,无疑是更快乐的:写文章时抛弃了所有杂念,只感觉灵感在大脑间轻轻滑动,文字那么妥帖地温暖着眼睛。所有的红尘烦恼在这一刻离我远去,我清洁地、纯净地躺在我的笔尖上。想来人生匆匆,我们应该多做一些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给晚报写稿已成为我的一个生活习惯,当生命中所有的温柔甜蜜、痛哭流涕终于凝固成时光中模糊的回忆,那些让我心动、也许引起过读者共鸣的文字至少可以证明那些美好瞬间的存在。
在各类新媒体喧嚣的今天,我发现重庆晚报的副刊并没有被压缩,每天推出的文学作品依然美丽,依然茂盛。得知年,晚报还要在轨道发行,强强联手,受众更多,我情不自禁提笔抒怀:我要让我的文字也在轨道上飘扬,感受时代的速度与激情,一起描绘新的重庆、新的征程、新的未来!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