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福州晚报融媒体40周年和你在一起
我的父亲名叫林精华,系福建师大历史系退休教授,生前爱读书写作和看报。他自费订阅多份报纸,其中《福州晚报》是父亲的最爱。
据父亲说,他是年开始接触《福州晚报》的。起初是被晚报的文史副刊《兰花圃》和《闽海神州》所吸引,于是从报摊零售点购买,后来在发行站订阅,一直到年6月份病故,从未间断。
父亲的老家在台江区坞尾街,毗邻历史悠久的“万寿尚书庙”。从小在大人的口口相传中,他对尚书庙里奉祀的南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的爱国事迹略知一二;又因为父亲在大学时念的是历史专业,所以对“一代忠贞”陈文龙有更多的了解,对陈文龙敬佩有加。
父亲和许多有识之士倡议将“万寿尚书庙”修缮成“陈文龙纪念馆”,作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为此写了一篇《台江万寿尚书庙寻踪》向《福州晚报》投稿。文章刊出后得到省内著名专家学者许怀中、郭风等大力支持,并引起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从此,父亲一发不可收,除继续发表有关研究陈文龙文章外,还在《福州晚报》上开辟专栏,大量介绍有关福州地方文史包括上下杭、南后街、三坊七巷、朱紫坊以及仓山领事馆区等历史及名人的调查和研究文章。
后来,父亲还将在《福州晚报》上发表的文章与在《福建论坛》《福建乡土》《福建文史》等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集结成《闽海史韵》《福州商贸文化纵谈》两册书籍。这些文章和书籍对于弘扬闽都文化,对于地方政府加大对上述街区的修缮、改造和保护,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父亲喜爱《福州晚报》,集中体现在他的剪报上。他每天戴着老花镜仔细阅读报纸,还拿起剪刀和胶水认真剪贴报纸。当年整理父亲遗物时我们发现,仅《福州晚报》,父亲就剪贴了几十册,把他和子女们发表的文章、把他自己喜欢的文章一一剪下来并工工整整地粘贴在旧杂志上。如今,这些剪报有的已经发黄、有的已经破损,但它曾经是父亲每天汲取的精神食粮之一,也是它给予了父亲丰富而充实的晚年生活。
父亲对《福州晚报》的爱还体现在积极参与报社开展的各种活动上。我们子女都知道父亲跟报社一位记者兼编辑陈志平先生经常有来往,凡是晚报征文或约稿,父亲都积极参加并屡屡获奖。
父亲不但自己积极写稿投寄,还会鼓励子女也一道参加。印象最深的是10年前,《福州晚报》为纪念创刊30周年开展征文大赛,父亲对我说,你们也去投稿参赛吧。我和太太积极响应,结果父亲、我和我太太的3篇文章全部获奖。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4年多了,但是我们对《福州晚报》的爱并没有因此中断。我们继续订阅《福州晚报》,寄托对父亲的怀念和爱!
在此,我们也祝愿《福州晚报》越办越好!
(全文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