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梁莹莹设计许晨
一头齐肩的卷发、一双有神的眼睛、一件黑色的裙装,烟台市作协主席王秀梅在专访中侃侃而谈。温婉中透着干练,是这位笔耕不辍20多年的女作家给记者留下的初印象。
春节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启动,山东16市作协主席联袂推荐,烟台市作协主席王秀梅就是其中一位。据统计,散文奖自1月14日启动以来,写作者们踊跃参与,积极投稿,2个多月来,已经收到了近篇作品。
青未了副刊见证了无数作家的成长
说起“青未了”,王秀梅说,“青未了,情未了。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见证了无数作家的成长。作为山东的本土作家,刚开始写作时,我对青未了很是敬畏。我认为,在山东省所有报纸的文学副刊中,青未了是最顶尖的,我甚至一度不敢投稿。”
“青未了副刊是作家们很看重的一个版面,经历30多年长盛不衰,跟齐鲁晚报一代代编辑的付出是分不开的。”王秀梅说,这次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启动是个大手笔,特别是吸收了山东省16市作协参与,有助于加强基层作协间的互动,为山东文学和全国文学发展作出贡献。王秀梅也相信,它会一次比一次办得好,亮点也会不断涌现。
作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作家,王秀梅从年开始发表作品。她是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主席团委员、烟台市作协主席,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小说《大雪》《一九三八年的铁》等11部,中短篇小说集《父亲的桥》《去槐花洲》《见识冰块的下午》等6部,长篇儿童文学作品《航海家归来》《请叫我莫大》《魔术师的荣耀》等11部;其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家文摘》等转载,多次入选各种年度小说选本;曾获第二届齐鲁文学奖、第二届和第三届泰山文艺奖、《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奖等奖。部分作品翻译为英文、希腊文等。
一个神奇的契机走上文学路
“我写第一篇小说完全是一时兴起,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写小说。后来,这篇小说发表得很顺利,就写了下去。再到后来,发现一写就是几年,十几年,二十年。看来这辈子是跟写作耗上了。”说起创作第一篇小说时,王秀梅笑着说。
王秀梅毕业后进入烟台的铁路部门工作。但学工程专业的她一直有一个文学梦,她一直没有放弃。在铁路部门上班时,自从尝试写了第一篇小说并顺利发表后,她一直坚持业余创作,那几年发表量达到井喷状态。年,她因为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而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王秀梅跟小说之间发生的神奇的契机,也就是第一篇小说的创作,要从年说起。当时王秀梅去北京参加一个笔会,恰好主办方举办了一个征文大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秀梅在笔会结束后,回家创作了第一篇小说。“虽然征文大赛没获奖,但是小说投稿之后顺利发表了。如果没参加那个笔会,可能第一篇小说的写作时间还要往后推;如果再没有合适的契机出现,还可能这一生就不写小说呢。所以,任何作家创作第一篇小说都有一个神秘的契机。”王秀梅说。
处女作《踏雪无痕》的发表,给了王秀梅极大的自信,她意识到自己有“编织故事的能力”。20多年来,王秀梅的所有时间几乎全部献给了文学,每年只有腊月三十和大年初一是她给自己规定的纯粹的休息时间。其余时间当然也不可能每天都写,总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但给自己规定的纯休息日,和状态不好没有写的日子,毕竟从心理上来讲是不一样的。她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自己人生的中年。
“曾经有段时期,我对年龄比较敏感。”王秀梅说,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她29岁,之后的几年,主要写中短篇小说。年,她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零度火焰》,但不是很满意。写作十年后,在三十八九岁的年纪,她萌生了认真写一部让自己满意的长篇小说的念头,以此向自己的40岁献礼,于是《大雪》应约出炉。
《大雪》的时间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讲述了母女两代人的人生际遇。王秀梅把写作十年的感触融入到《大雪》之中,里面有她的影子,也有她的故事。她把初中时期特别美好的一段友情也写了进去。现在,小说中的一个主人公原型生活在上海,她们经常通电话,聊聊各自的生活。
“《大雪》是我心目中第一个合乎我标准的长篇小说,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王秀梅说,现在的她和将近40岁的时候想法又有不同,没有那时候勇敢。那时候想写什么立马着手,现在却越写越敬畏,轻易不敢再写长篇,除非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才会动笔。
会编织故事的人
熟悉王秀梅的朋友都说,她是个擅长编织故事的人。
说到这一点,王秀梅笑着说:“我的想象力很丰富,会编织故事,这好像是天生的。我觉得在作家的创作能力中,想象力最为重要。没有想象力,创作力就不会持续。而儿童文学题材的创作,正好契合我这个特点,所以从年开始,我尝试偶尔写写儿童文学,算下来,已经出版了十本书了。”
成人文学作家涉足儿童文学创作,其实并非偶然。除天赋外,前辈的引领起到了重要作用。王秀梅口中的前辈就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著名儿童文学出版人、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海栖。“两位前辈引领我走向儿童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他们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儿童文学之美。在他们善意的半逼迫之下,我开始创作,后来发现儿童文学魅力无穷,对成人文学写作帮助也很大。”
身为烟台人,王秀梅的作品中自然少不了烟台人和烟台的海。这两年,她创作了两个类型的作品,一是海洋题材小说,二是“不一样的人”系列小说。
关于海洋题材的小说,王秀梅已经完成了多篇,发表了短篇小说《第三个航海人》,中篇小说《第四个航海人》。还有两部中篇尚未发表。这几篇小说,为长篇少年成长小说《航海家归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王秀梅介绍说,实际上,他是因为《航海家归来》不知如何下笔,才转而去写那几篇中短篇,是为了找感觉的。事实证明,那几篇中短篇在文学界反响很不错,之后的《航海家归来》也因此写得很顺利。所以,王秀梅说,遇到写作困境的时候,就要经受撞墙——掉头——再撞墙的过程,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跃过墙头去。
《航海家归来》故事发生在多年前的烟台,主人公是个12岁的少年,还有4个同龄人朋友。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他眼里的多年前的烟台,那个充满意义和隐喻的夏天,他的叔叔远航归来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这部长篇小说已经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航海家归来》从题材上来说是我最满意的。为此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因为写它要了解很多海洋知识、鱼类知识,胶东民俗知识。从这些方面来讲,它对我很重要,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对我从事创作帮助特别大。”王秀梅说。
何为“不一样的人”?对此,王秀梅说,创作20年,走到了某个阶段,特别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