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首页 » 发展历史 » 刊物介绍 » 冯建珍与晚报结缘20多年,在南阳晚报发表
TUhjnbcbe - 2025/6/30 17:31:00

与晚报结缘20多年,在南阳晚报发表作品多篇——

冯建珍:“从读者到作者,晚报圆我写作梦”

与晚报相知相伴

记者赵明禄文/图

一个农村女孩,因受父亲影响,爱上文学;又因好心邻居把办公室的《南阳晚报》送给她看,从此结缘晚报,爱上写作,先后在《南阳晚报》发表作品多篇,现在还成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南召县作协副主席。她就是南阳晚报的忠实读者冯建珍,笔名真子、慕容真子。

“是《南阳晚报》给了我勇气,让我从一个读者变成一名作者。”11月23日,冯建珍这样对记者说。

《南阳晚报》圆了我的写作梦

冯建珍出生于南召县皇后乡分水岭村。小时候,作木工的父亲在闲暇之余,总是给邻居们说书,彼时,冯建珍就依偎在父亲怀里,《秦琼打擂》《罗通扫北》《杨门女将》这些经典故事,都是在父亲惟妙惟肖的读说中,成了她最美的记忆。小学五年级时,她根据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写的作文《阁风楼》在《南召县民间故事集成》一书上发表。

后来,她跟随母亲在国营红阳机械厂生活,同厂的宣传委员会主任和保龙,得知冯建珍喜欢阅读写作后,经常把办公室的《南阳晚报》送给她看,还送给她笔、稿纸、信封支持她写作。冯建珍说:“从此,我就喜欢上了晚报,上面经常发表的二月河、周同宾、廖华歌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经常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不少作品当时我都能背下来。”

因阅读积累,冯建珍逐渐根据生活感悟开始创作,她写的随笔《遥远的故事给我的寄托》寄到南阳晚报社,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令她备受鼓舞。她又陆续在晚报上发表了诗歌《残冬》、小故事《酒王》等。这些作品反响很好,个别作品还被其他媒体转载。尤其是诗歌《残冬》,在“92中外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文学类二等奖,冯建珍也因此被中国民族文化城文化艺术中心、文化研究所授予“91中国诗坛新星”称号,并被邀请到北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作家一起开座谈会,一起采风。

“是《南阳晚报》让我从一个读者成为一名作者,圆了我的写作梦,尤其是‘星光副刊’‘南都赋’这两个版对我影响非常大,让我在写作中增强了无穷的信心,坚定地行走在文学追梦的路上。”说起自己的文学之路,冯建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她的很多作品发表在《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奔流》《文学月刊》《躬耕》等报纸、杂志上,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南阳晚报》当初的“鼓励”密不可分。

《南阳晚报》给了我向善的力量

“《南阳晚报》不只引领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让我的人生因创作而精彩,还给了我向善向美的力量,让我的人生甜美幸福。”在晚报上,冯建珍看到很多幸福和不幸福的家庭故事,她从这些报道中,体会到人生的不易,更加明白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漂亮、知性的冯建珍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在生活中,她乐观豁达,生活幸福和美。在这和乐的家庭氛围中,她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一行行清丽的文字,或讴歌时代发展,或赞美好人好事,或记录心路历程,或感悟亲情、友情、爱情。年,她以婆婆为原型创作的作品《栀子花开》发表在《文学月刊》上,把慈祥的婆婆比作栀子花,醇香祛火,浸润肺腑。

年,9个月时间,冯建珍创下发表作品百篇的记录,达到了自己的创作巅峰,仅在《南阳晚报》上就发表四十多篇。“《南阳晚报》‘时评版’让我的思维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冷静思考、理性剖析,这对我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

自年4月开始,冯建珍到南召县云阳镇开展扶贫工作。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和他们谈心聊家常,为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难题,成了他们的贴心帮扶人,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自强自立,快速脱贫。扶贫期间,她不顾劳累,仍坚持文学创作,创作了39篇(首)以扶贫工作、云阳民俗文化为主体的散文、诗歌,大部分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其中,诗歌《扶贫娘子军》参加“扶贫征文”获奖。

编辑:冯长顺

审核:周若愚

终审:柏伴雪

1
查看完整版本: 冯建珍与晚报结缘20多年,在南阳晚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