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叉
作者/北归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又是蝉鸣四起的盛夏时节,不禁想起四十多年前在豫中乡下摸爬叉(老家把蝉蛹称为“爬叉”)的快乐时光。
那时的夏天,对孩子来说无比美好,天是蓝的,水是清的,草是绿的,果子是原味的。田间地头,阡陌沟渠,我们能看到许多长相漂亮又可爱的昆虫,有些虫子吃起来还十分美味。爬叉就是一道美食,摸爬叉成了我们这些孩子夏天最喜欢做的事。
图片来源厦门晚报
傍晚,尤其是雨后的傍晚,爬叉会陆续从地下破土而出,爬到树上或是墙上,蜕变成蝉,这正是捕捉它们的最佳时机。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端着搪瓷缸,把村中的树林找了个遍。每到树下,先盯着地面看,若发现指头大小的洞口,说明爬叉已钻出了洞,正沿着树干往上爬,捏下来就是;要是地上只有黑豆那般小的洞口,说明它还在洞中,拿根细棍子插进洞里搅动,这傻家伙就会反抗,用前爪紧紧地钳着棍子,拔出棍子就能带出爬叉。如此操作,一晚上,我们能摸到上百个爬叉。
摸来的爬叉,洗净放上盐,拿油煎着吃——香!不吃的话,爬叉也可以变成钱。用碗把爬叉扣住,第二天,碗内一物变两物:蝉皮和漂亮的知了。蝉皮一个一个地攒起来,攒到足够多,拿去医药部卖,便可得些零钱,用来买小人书、买冰棍。一个夏天下来,小伙伴们都变得阔起来,这个多了好几本小人书,那个兜里装着糖豆、糖块、小饼干。我们都知道,我们有钱买零食和小人书,都是因为爬叉,所以,夏末秋至,时不时有干枯的树枝掉下来,上边有一层蝉产下的卵,我们都会自觉地把枯枝埋到地下去——这些卵,在地下生长发育,又会变出我们喜欢的爬叉来。年年如此,生生不息。
前年过年回老家,同学相聚,席间上了一道烙馍卷炸爬叉,我不解地问:“爬叉不是夏天才有吗?”老同学一番解释,我才知道,以前不起眼的爬叉,现在可算是咸鱼翻身,成为高档酒店的一道美味。有人夏天到乡下收爬叉,之前是五角一个,现在行情价是一元一个,而且越来越不好收了。他们收来几万个爬叉,租冷库存放,春节时供应市场,价钱翻了好几倍。难怪,这盘要价八十元的爬叉,我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
朗读者
赵慈,FM89.2集美广播主持人,集美区朗诵艺术协会理事。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心灵夜悟”、“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xmrbsbjc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