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首页 » 发展历史 » 刊物介绍 » 童年记忆读客来稿
TUhjnbcbe - 2025/7/18 20:20:00

原文

tree漪载于中读App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很多在那些年代里出现的,现在已经不可能被复制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时光,童年记忆的背景和每个人出生的年代紧密相连。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很多在那些年代里出现的,现在已经不可能被复制的故事。

我小时候的北京不但有中轴线上规整、四通八达、宽敞整洁的大街,还有很多幽深的胡同和静谧的四合院。形容那时北京的胡同有一句话是: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阡陌纵横的胡同就像是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通向北京城四面八方的每一个角落。

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那些年,对于从旧中国经历过苦难的广大的老百姓来说是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年代。也是一个百废具兴的年代,政通人和、民心淳朴、人心向上。是一个平和,安宁的君子之国。

经过五六十年代的人都知道著名作家魏巍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曾经收入到了当时的中小学课本中,我这里节选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那时候虽然说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是精神世界却是无比的丰富。人们的心里有着家国情怀,珍惜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宁的和平的环境。

记得是在炎炎夏日里的一个清晨,经历着酷暑煎熬的人们在外面乘凉到很晚才进屋睡觉,抓住夜晚到清晨的那点清凉,人们还都在熟睡中。我早早起床后走出家门,因为天气太热,院子里的邻居们家家都是夜不闭户、只是在屋门口挂着半截门帘用来遮蔽隐私。可能是有更早出门的人吧,院子的大门是敞开的。走出大门,院门外的牛奶箱里摆放着刚刚送到的新鲜牛奶,静谧的胡同里空无一人,路两旁绿树枝繁叶茂、朵朵红花争相开放,胡同里的道路早已经被打扫干净,做好了迎接新的一天的准备。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安宁、恬静。就在那一瞬间一种叫做幸福的感觉在当时还是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几十年之后,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那一个清晨、那一个瞬间被唤醒的幸福的美好感觉!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每日早上出门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走在整洁干净的道路上,而这洁净的道路是有人在凌晨两三点钟起床去打扫,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一年四季从未间断……几十年如一日。为的是保证当人们早上起来出门时就能走在干净的道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凌晨当人们还在香甜的睡梦中时,清扫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眠或是到凌晨还未睡熟时就能听见胡同里的清洁工人用大扫帚清扫地面时发出的唰唰的声音,提醒人们扫街都开始了赶快睡觉吧。

天刚朦朦亮的时候送奶工人就骑着送奶车把一瓶瓶的鲜牛奶送到院门外的奶箱里,保证人们早上醒来打开大门的时候就能拿到新鲜的牛奶。

记忆里是傍晚红霞满天的时候,爸爸钓鱼归来,解开鱼戽哗啦啦活蹦乱跳的鱼儿在大盆里粼粼闪光…我们一群孩子围着欢呼雀跃的瞬间。

又是夏日里那时还年轻的妈妈下班回来拿出先进生产者奖状时的美丽的笑脸。

记忆像一个一个电影镜头慢慢闪现…

小时候家里每天都买《北京晚报》,谁有时间谁就去买,每天下午放学后三四点钟就要去邮局排队等着买。因为谁买晚报谁就可以先睹为快。所以我长大一点识字的时候就经常是抢着去排队买晚报。那时候的北京晚报是四版,二分钱一张。记得买回来后就先翻看“五色土”副刊。因为那上面有很多吸引人的有趣的知识。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百度一下;年3月19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登出《燕山夜话》专栏的第一篇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作者邓拓(署笔名“马南邨”)说:“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做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北京晚报就是这样一张报纸,即有国内外的新闻、又有古往今来的文人轶事、有大事小情、又有丰富的知识、有趣味、雅俗共赏。大人小孩都喜欢看。有的时候去晚了没买到,就去邻居家等人家看完了借过来看。

还有一个就是听收音机,那时候的二极管收音机老北京人俗称为话匣子。小时候家里有一个话匣子是一个有深栗色外壳的长方体盒子,被放在墙上高高的架子板上。打开话匣子就能听到新闻、戏曲、歌曲、评书、相声…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少儿节目,小喇叭,开始曲是小喇叭吹奏:嗒嘀嗒嗒滴嗒嗒滴嗒嗒嗒,之后一个阿姨说: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每次听到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声音就安静地坐下来认真的听广播。最爱听节目里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有一年冬天的晚上,爸爸妈妈都出门了,我们几个孩子在家里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那天讲的是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当故事讲到大灰狼假装兔妈妈的声音敲门说,“小白兔快开门,我是你的妈妈呀”的时候,我们都很紧张,就怕小白兔去开门。正在这时就听见家里窗玻璃上有手指在抓玻璃的声音,啊!大灰狼来了……我们挤在一起,紧张的看着窗子用颤颤的声音问谁?外面有假声回答,小白兔快开门吧,你的妈妈回来了。吓得我们更加害怕了……这时就听见爸爸的声音,快开门吧,门打开是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们拥上去嗔怪爸爸吓唬人,全家人笑成了一团。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听着广播就想;那些在话匣子里说话的人是怎么回事?那么小的地方他们是怎么进去的呢?想着想着就登着凳子爬上去看后面,看见里面就有几根管子根本就没有看到说话的人…那段时间里我脑袋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很郁闷,到底是谁藏在哪里说话呢?难道是像孙悟空那样,说话的人能变成我们看不见的小人藏进话匣子里了?

最爱和爸爸一起听新闻广播。记得那年严冬时节跟爸爸一起听过由著名播音员夏青播出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苏关系的九评,并由此知道了当时国际形势的严峻。也听过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有雷锋的故事…那些年的那些场景,跟着父亲一起听广播、看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一生。

六十年代的时候爸爸单位有一台电视机。放在会议室里。我们几个孩子相约隔三差五的吃过晚饭就去看电视。电视节目不多,基本上是晚饭后看两个多小时就说再见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新闻节目播出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害的新闻。还在电视上看过很多话剧尤其喜欢话剧《丰收之后》里面扮演赵五婶的演员王玉梅。还有评戏《夺印》、《向阳商店》…记得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看完电视往家走的时候,胡同里昏黄的路灯下行人寥寥,我们几个小孩也困得不行又恐怕落在后面,小跑着回到家,匆匆洗洗倒头便睡了。

后来上小学的时候在寒暑假去区图书馆看书。那时的图书馆分两部分,胡同路南的一个大院落里是成人图书部,路北的小一点的有些下沉的院子是少儿图书部。我们小学生就在少儿部看书和借阅。在那里我看了好多书,有儿童文学、有故事书,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几本,到现在还记得;一本书是颜一烟所著的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记得是描写东北地区抗日的时候,苦大仇深的少年小马倌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大皮靴叔叔之间的故事。还有一本书书名叫《路》记叙的是两个亲兄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的故事。一本书书名叫《过年》描写了旧社会里一个人力车夫的女儿得病无钱医治的悲惨的故事。

爸爸单位有个图书室,每个星期可以借五本小人书,记得每五本小人书放进一个牛皮纸包装的套子里。每到借书的日子就盼着爸爸下班,早早的等在院门口,抢着从爸爸的包里拿到书先睹为快。看完这组书之后就盼着下个星期的到来了。

记得那时候如果有一张电影票就能盼望着高兴好几天,看完电影回来又能回味好久。

还有如果得知几天后能和爸爸妈妈去剧场看戏,也是好几天都在特别兴奋的状态。

傍晚的时候走在胡同里听着电报大楼整点报时的东方红乐曲声,余音袅袅。在当时只当是平常,现在在回想起真的是幸福美好的时光。

那些年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都会有群众游行和联欢晚会。为了迎接节日,邻居家的大姐姐会在节日前在胡同里排练。大姐姐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大辫子盘在头上挥舞着长袖翩翩起舞。当时还是小孩的我羡慕极了。节日的晚上听到外面轰隆隆的声音就往院子外跑,在胡同里就能看到天安门广场鸣放的五颜六色的礼花。

那时候北京城里很少有高楼,大多数人都住在平房四合院里。总觉得那时天空特别的辽阔深远,站在街上放眼望去就能看到远处的天际线和青黛色的大山。童年的我总是有很多幻想,想象着山的那边还有地球的另一端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童年记忆读客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