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的海洋里学游泳
▓司马小萌
《衡水晚报》年12月11日09版
江苏苍梧晚报摄影大腕儿王健民邀请我。说,连云港有几位散文作者,特别想和我见面。
抬举我了,哥们儿。
别看咱年纪一大把,可是散文界的“小字辈”。从去年十二月正式踏进门槛,刚满一年。虽说已在娘家报纸——北京晚报,发表了三十多篇散文。但“自知之明”还是有的:笔头“嫩”着哩。
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出身的家伙,大半辈子和照片打交道,骨子里却始终有文学细胞在“躁动”。外交家兼作家父亲的影响,无疑是第一位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的偏爱,让细胞不断膨胀。八十年代初,我利用采访之余,向隔壁办公室——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投稿。虽有“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的“羞羞答答”,但承蒙赏识,十几篇“一分钟小说”先后见报。百投百中。嘿嘿。
后来,摄影采访一忙,就撂笔了。
也许各种文学体裁存在着许多“分不清,理还乱”的关联。年初,报社总编把我从摄影部派去组建新部门——家庭生活部。我乖,老老实实上路。还好,有了前期的文字积淀,这个“一分钟小说”业余作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不过,去年正式开始散文写作,多少是“被逼”的结果——
北京晚报副刊部资深编辑李葵,北大法律系毕业,在一次聊天中这样动员我:“把你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