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幸福的家庭都如花样绽放!
年,大连市妇联推出了“寻找滨城最美家庭”活动,面向全市万户家庭发出幸福邀约——寻找滨城最美家庭!
份宣传海报、15万份报名表、15万份宣传单,发放到多个社区、村和单位……
没有门槛,只要“我爱我家”,就可以毛遂自荐;
没有限制,只要看见幸福的“他家”,也可以热情推荐……
历时5个月,各级妇联组织通过举办最美家庭故事会、晒最美家庭幸福时刻、最美家庭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发动广大家庭积极参与举荐活动,户家庭当选“花样家庭”,户家庭被推荐参选市级最美家庭。
“幸福像花儿一样”,不需要高大全,只要符合6大类别的任何一点,都是最美家庭的花样绽放:
爱国奉献(葵花)家庭
诚实守信(梅花)家庭
孝老爱亲(百合)家庭
廉洁自律(荷花)家庭
书香文化(兰花)家庭
勤俭环保(槐花)家庭
,百花丛中,谁是最美?
经12家单位记者组成的媒体评审团共同推荐,在征求家庭意见基础上,1月8日开始,其中的17户家庭将代表参选家庭登录各大媒体网络平台,展示新时代新家庭的家风家貌,最终将经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揭晓“最具人气家庭”、“最具风尚家庭”、“最具传统美德家庭”!
快快投出你的一票,
为幸福家庭助阵呐喊……
花样奖励
■获得“最具人气家庭”、“最具风尚家庭”、“最具传统美德家庭”将获得:
幸福护照1本!
家庭成员全年免费畅游大连华酝牡丹园;免费参加为最美家庭定制的家庭环保游、大连老建筑研学游、最美乡村游。
春节期间还将会获得由华酝牡丹园提供的象征富贵吉祥春节反季牡丹花树一盆。
■当选大连市最美家庭将获得:
幸福护照1本!
家庭成员全年免费畅游大连华酝牡丹园;免费参加为最美家庭定制的家庭环保游、大连老建筑研学游、最美乡村游。
■被推荐参选市级最美家庭的候选家庭将获得:
大连华酝牡丹园家庭游园赏花免费通票1张。
■当选的“花样家庭”将获得:
大连华酝牡丹园门票2张。
■投票时间:截止至1月16日前。
■参与者单日为每户候选家庭最多投一票。
■最终评选结果将于年1月底公布。
看看都有哪些家庭榜样——
1
程淑荣家庭:
无私奉献的“孩子王”
今年70岁的程淑荣,11年来义务看护15名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开办“爱心托管班”,成为社区远近闻名的“爱心奶奶”。
程淑荣家住昆明街道华昌社区,年她发现楼院里很多孩子的家长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小孩放学后经常无人看管,有些孩子还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恶习。为了挽救孩子,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在40多平方米的家中,义务办起了“托管班”,从年起至今只象征性的收取一点孩子的基本生活费用。
寒暑假期间,她每天早6点起床,去早市买新鲜的蔬菜,鱼、肉等食品,研究儿童食谱,根据儿童喜欢的口味进行料理。上午下午给孩子们上课,一对一辅导基础较差的孩子们功课。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年近7旬的程淑荣竟然啃起了英语语法,靠顽强的毅力掌握了一到六年级的英语语法和多个单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前来学习的孩子们。并从思想教育出发,将有些“调皮鬼”孩子调教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年起,程奶奶外来子女托管班的事迹遍布辖区内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还与华昌社区、大连第九中学、大连中山区实验学校一起开展了许多形式各异的载体活动,赢得了孩子家长的好评,提升了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孩子们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她的事迹曾先后在《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天健网》等多家媒体和报纸中刊登。
2
张成富王秀慧家庭:
愿孩子们爱上读书,
并乐此不疲
瓦房店水果新城有座“福慧书院”,“福慧”二字镶嵌了一对夫妻的张成富、王秀慧的名字,暗喻夫妻同心,共襄善举。年下海经商的张成富年末把自己二层的公建房改造成这座纯公益的绿色书院。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福慧书院上下两层平方米,现有书籍已逾万册,有教育、科技、历史、文化、文学、医学等,其中传统文化书籍如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占较大比重。从年5月面向社会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读书,尤其是暑假。现在福慧书院每周五晚上还有孩子们的诵读《论语》和诗词写作公益课堂,很多孩子从中受益。一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有困惑时也会咨询到福慧书院。张成富夫妇都会毫无保留将当年陪伴儿子戒除网游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福慧书院是张成富夫妻后半生的事业,夫妻二人的共愿是希望孩子们远离网络毒害,爱上读书,愿更多的家庭走向幸福。
3
邵良善家庭:
农民夫妻家中飞出
4个“金凤凰”
邵良善和刘玉香是一对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人和善、纯朴善良。日常生活中,他们不追求物质生活,不羡慕新潮阔气,从不浪费,精打细算,用之有度。他们经常教育儿女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们的教育下,孩子们衣着朴素大方,生活勤俭节约,学习勤奋刻苦。四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相互鼓励,个个都是名校毕业生。大女儿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生,二女儿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三女儿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儿子是中国地质大学硕士。他们虽然是农民家庭,生活上并不富裕,但是在夫妻俩的言传身教和良好家风的熏陶之下,这个看似平凡的农民家庭却培养出了令人羡慕、充满家族希望的新一代。
4
赵敬国王秀霞家庭:
13年自编自写多期板报
他创建的赵敬国青少年教育园地,解决弃管楼院青少年活动没有场所的难题;他养花护绿美家园,每日奔忙中奉献着自己的余热,实现着“我奉献,我快乐”的人生追求;他自办板报说荣耻,在他的带动下,老伴也跟他一起向社区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健康知识,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13年来,赵敬国自编自采自写刊出板报多期。其《祖孙联手办板报义务宣传十八大》的事迹,还被刊登在大连市委老干部局网站和辽宁省《晚晴报》上。
这位77岁高龄的老人赵敬国和他的家庭成员们,就这样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诠释着美好家庭的家风家训。
5
刘书常孙宝锁家庭:
“现代老头”拿手绝活
生活在东山社区的刘书常今年已经73岁,退休后不仅自学了电脑,上网聊天、学制幻灯片,还通过书籍掌握了各类菜品的制作,为家人制作美昧佳肴,邻居们都热情得称呼他“现代老头”。
人退了,思想不能退,为社区做点有益的事,这样才觉得活的踏实,过的充实。刘书常觉得要想做事必须先武装自己,首先他选择了学习,只要在家,每天晚上都要下载学习1至2篇中央重大信息、国家领导人及专家的讲话和学术文章,给家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几年来他满腔热忱地为邻居做有益之事。每到冬季雪天,他总是第一个下楼清扫的人。平日里他还经常去陪附近一名残疾人聊天。邻里谁家有事找到他,他和家人们都会热心帮助。十九大后,社区成立三级宣讲团,他成为一名县级宣讲员,巡回在楼院义务宣讲。居民中有问题反映到他眼前的,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社区,对社区建设和未成年教育工作经常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在编写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证教育内容的质量,先后到县法院、公安局、教育局、四小、民政局、卫生局、妇联、残联、劳动监察大队、妇幼保健站、疾病防控中心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事例,编写教材,演讲起来活龙活现,孩子们都叫他好爷爷。
6
李长云家庭:
一边侍候老人一边当个
合格的“朝阳大妈”
李长云84岁的母亲患有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她每天照顾老人日常生活,日光好的时候就推着轮椅带着母亲在小区里散步,时间长了,李长云和楼里楼外的邻居们相处的极好,平时和大家谈心娱乐,讲讲故事,唠唠家常,拉近了邻里的距离和群众关系。
社区搞什么活动、做什么宣传、发布什么通知,她都能第一时间向大家宣传,李长云说:我在家伺候老人,时间宽裕,每天带着老人在小区转悠能为街坊邻居做个传声筒,做个“朝阳大妈”也是我应尽的义务,为大家服务我很高兴。
7
牟丹家庭:
普兰店首支爱心天使家庭
志愿服务队发起家庭
年5月,普兰店区首支以儿童为主体的爱心天使家庭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发起的家庭就是牟丹家庭。
早在年,女儿宋庆洋还是幼儿园里的小豆丁,他们一家就开始了家庭志愿服务之旅。每次活动,牟丹和爱人宋孚东都是这支队伍的“前锋”。去敬老院、贫困家庭慰问,他们会提前实地考察,认知路线,走错路、车胎被扎都成了家常事。去贫困孩子山坳最深处家里走访,还会遇到导航失去信号的情况,甚至车子轮胎深陷沙坑,寸步难行。
五年中全家累计服务时间多个小时、捐款上万元,服务队在区慈善总会建立了“爱心天使慈善基金”,接受捐款元,资金用于帮困助学和敬老院慰问。牟丹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巾帼志愿者”,他们的队伍也被评为“敬老爱老优秀服务项目称号”。
8
孙君华家庭:
不向生活低头服输,
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
在庄河市城山镇菜园村巩大屯有位好妻子和好儿媳,她叫孙君华,现年59岁,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用一双辛劳的手、一颗善良的心和坚贞的爱,支撑了一个常人难以维持的家,她不离不弃风雨同舟赡养患精神病的婆婆32年、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15年和患精神病的女儿,并将儿子供上了大学。她历尽了人生的沧桑,也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多年的辛苦操劳,让孙君华的生活背离了正常的规律,作为女人,她有过泪,也有过委屈。但她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孙君华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只不过我这个人有点倔,不服输,不愿低头而已”。
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
9
张丽丽家庭:
“不在城里买房,回家乡创业”
提起张丽丽,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敬佩的眼神。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的张丽丽今年31岁,年,她毅然辞去城里高管职务,返回到了家乡——来宝沟村,种植名为“软枣猕猴桃”的水果,成了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来宝沟村距离庄河市开车要一个小时,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偏远小山村,“女孩子家好好的城里工作不干了,非要回农村种软枣猕猴桃,让谁都想不通”。父亲说为了创业这件事,家人吵了好几次,甚至有一段时间都不愿意跟女儿说话,包括村里邻居也不能理解,他们也过来帮着劝说,但是都没用,她铁定了心要回农村。
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不解,张丽丽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她看中了村里高岭山上的一块地,最终,她用自己之前在城里上班积攒下来的20万和外借的30万,承包下60亩山地,全部种上软枣猕猴桃,销售单价在30元左右,亩产斤,面对一串串长相丰满的软枣猕猴桃,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更加坚信了,家人们也更加支持她的创业决心。接下来张丽丽打算继续研究种植技术,同时拓展销售渠道,计划通过三年的时间,努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样板园,“我就是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整体,最终带动整个村子一起发家致富”这就是张丽丽的田园梦。
10
杨清永家庭:
救死扶伤的天使家庭
提起杨清永一家人,瓦房店市西杨乡万家村的无人不晓,都打心眼里感谢他们一家,父子两代从医七十余载,扎根奋斗在农村医疗一线岗位上,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救死扶伤,一次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村里有近两千人口,居住分散、条件差,从父辈当上赤脚医生开始,父子二人背着诊包,行走于村里的每家每户,遇到老弱病残患者,他们会主动入户进行诊治,父子二人自从医那天开始便制定了一条规定,就是不收诊查费,一直坚持至今。遇到有困难的家庭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凡一时拿不出医疗费的患者,他自愿给予赊账垫付。村里的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为每家每户建立一份家庭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村里每个人基本信息,如患病情况、用药情况、过敏史等一一做记录,一年天,没有一个休息日。
生活中他们是一个爱国爱家、尊老爱幼之人,街坊邻居哪家有什么困难,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其倡导“善良、孝顺、勤俭”的家风,一家四世同堂,相处和睦。一家人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每年为村里慢性病人免费做体检,指导用药并做好健康教育宣传。经常参加慈善捐助,帮助贫困病人恢复健康,为生命保驾护航。
11
王东荃家庭:
至孝上进的好媳妇
怀揣着少女对爱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美好的憧憬,王东荃嫁到了梁平家。而现实却是:要面对年已老迈的奶婆、身高不足一米的身患残疾的姑婆与叔公。王东荃每天五点左右起床,然后洒扫、做饭、喂鸡猪、照顾老人孩子,奶婆、公婆、叔公、姑婆,她给他们每人准备一碗鸡蛋水,热一碗羊奶,家里三亩水田、二十多亩大田、一千多棵桃树。她为奶婆梳头、擦洗身体,夜半为她翻身、接屎接尿,她用柔弱的肩撑起家中这片天,为丈夫分忧,为公婆解难。十余年来,每天,她都是这样开始一天忙碌与辛劳。
王东荃是一位践行尊老爱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模范,以平凡的事迹、博大的胸怀书写了人间孝行的不朽礼赞。年,她荣获镇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多年,她荣获镇妇联评选的好媳妇称号,大连市和瓦房店相关单位也授予她“爱心孝子”、“感动大连的新二十四孝”、“感动瓦房店”十大人物、十大孝敬好媳妇等,作为村中的文化中心户,她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村里的妇女。
12
张淑杰家庭:
患难与共
一起变老的好妻子
喂饭、翻身、按摩、伺候丈夫大小便,这是张淑杰8年来每天必做的事情。在邻居眼里,她的丈夫姜福远是不幸的,突发意外让他瘫痪在床,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但姜福远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好妻子,8年来默默守护,不离不弃,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妻子的责任、担当和爱。
年,丈夫姜福远瘫痪在床,而女儿正在上学,沉重的担子压在张淑杰一个柔弱女人的肩上,但张淑杰在心里提醒自己,就算天塌下来她也不能垮,无论如何她都要扛起这个家。“虽然丈夫瘫痪,但只要有他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一句朴实的承诺,见证了张淑杰8年来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的付出。
几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爱的坚守,让张淑杰付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额角的皱纹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她仍坦然而淡定地接受这一切。“只想和他一起慢慢老去,一起度过有生之年。”张淑杰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家庭的责任。
13
王男家庭:
用爱托起了一个“特奥冠军”
辛寨子街道前革村的王男家庭是不幸也是幸福的,他们家有个多重残疾的孩子,这让他们夫妇俩面对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是他们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用爱托起了一个“特奥冠军”。
年,儿子亮亮开始训练,他刻苦和承受能力大大超过了父母和教练的预期,也带来了很多的荣誉和希望:
年11月份:在全国第二届地板曲棍球比赛中取得金牌。
年8月:全国特奥运动会取得米、立定跳远、米3块金牌;
……
特别是7年上海国际特奥会上亮亮取得了百米、4×米金牌,百米跑了11秒46的好成绩,当亮亮第一个冲到终点的时候,上海八万体育场为亮亮而沸腾。《文汇报》称亮亮是百米王子。
生活的磨难没有打倒他们家,反而让他们学会坚强、学会感恩,王男坚持做公益,为辖区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免费理发,经常参加敬老院的志愿服务活动,收养流浪狗,自费为它们做节育手术等。他们家庭先后被评为辛寨子街道“梅花家庭”,甘井子区“自立自强家庭”。
这就是“自强不息、感恩、乐观”的王男一家。
14
于喜梅家庭:
全村人梦想的港湾
“让全村都富起来”,年,于喜梅高票当选为顾家村党总支书记时,就暗下决心。如今,不仅村民都逐渐富起来了,她的家庭更成为公认的幸福家庭、承载了全村人梦想的港湾。
于喜梅的丈夫老黄,虽言语不多,但一直默默支持妻子带领全村人致富。当时的顾家村老百姓都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着老弱病残的原始生活。
年开始,喜梅一次次地召开村两委及村民组长会议,宣传发动种植大棚樱桃,她亲自坐到老百姓家的炕头上,做工作,讲效益。先后4次组织老百姓到炮台镇大棚樱桃区参观学习。缺资金,喜梅就找政府、找妇联协调贷款。年喜梅和老黄建起了大棚,并越来越红火,村民纷纷响应。当年,全村就建了4个大棚小区。没有经验,她拿出8万元,买了一台皮卡车,老黄就负责拉着棚户出去学,拉着棚户买树苗,请专家指导。隔年,所有棚都丰收了。还在观望的村民,看到了效益,都干起了大棚,至此顾家村的樱桃远近闻名。
15
韩行泽张璐家庭:
热心公益、造福社会
韩行泽夫妇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自家的农田发展成了家庭农场,他们种花种树,将经济发展与美化环境同时进行,惠及相邻、共同致富。同时,他们更是热心公益、造福社会的爱心家庭。
他们夫妻提供无息借贷11万元帮助群众建设蔬菜大棚,年度出工30人(次)帮助无劳动能力的村民种植,并无偿提供种子和菜苗价值达多元,帮助村民销售蔬菜30多吨;同时还投身村里的公益事业,主动承担村排水沟杂物和污泥清理延长米,并无偿投资40余万元负责该段排水沟的工程建设;在当地老年社区及旅顺北路土城子车站,捐助了4把“爱心长椅”;他们还定期向灾区捐款、捐物、捐赠特殊党费,并资自助2名农民子女上大学。
16
桑晓平家庭:
一起成长做有温度的一家人
在桑晓平的三口之家里,“以礼待人,以善立德,以诚处世,以信修身”是一直约束着彼此行为的“家训”,也维护着家庭的和谐美好。
桑晓平夫妻相互支持、琴瑟和鸣。桑晓平和儿子还一起组建了手拉手助学义工服务队,儿子在高一时就是星级义工。也是受家风家训的熏陶,儿子一直立志做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能够报效祖国,实效兴邦。小学时就拥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高中时独立发表生物基因细胞遗传规律的学术性论文;如今在大学里,组建无人机大创项目,到哈佛大学交流学习。
桑晓平更把“家风、家训”向自己服务的社区百姓传播,做有信服力和榜样带头作用的人。她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文章和感恩的诗歌、散文。先后获得大连市学习型家庭,大连市学习型妈妈,大连市好书传万家使者,大连市优秀母亲,大连市双合格家长,甘井子区书香家庭,甘井子区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17
栾艳霄家庭:
农机手中的“花木兰”
栾艳霄的家庭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农机世家,她本人被大家称作是农机手中的“花木兰”。
栾艳宵的公公张仁胜是位老农机手,同儿子参加了全国的各项农机比赛,而儿媳妇栾艳霄则获得第四届中国农机手大赛全国总冠军。栾艳霄家有大型农业机械12台,大中型农用拖拉机40多台,配套的农机具60余台(套),年作业面积达到2万亩。
栾艳霄说,“我的选择没有错,付出的辛苦是有收获的,我的小日子过得也非常踏实、幸福,挺知足的。”这样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家庭,将脚踏实地的拼搏和幸福也写在了每一个张家人的脸上。
谁是你心目中滨城最美家庭?
此处
有彩蛋
参与投票的网友可将“姓名+手机号+牡丹园”发送至“大观新闻”后台参与抽奖,将有机会获得大连华酝牡丹园门票2张。
大连华酝牡丹园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赵家村,占地面积约1亩,年可接待游客万人次。现阶段园区内种植有牡丹株,涵盖9大色系,10大花型,牡丹花28.5万株,百年牡丹棵,牡丹种植品种超过种。芍药2株,鲁冰花16万株,特色紫藤长廊1余米及五谷树、枫树、椴树、海棠、白桦、蓝杉等景观树木9万余棵,是当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牡丹产业园。此外,园区内设有民宿餐、CS场地、网红桥、拓展设备等可供游玩观赏。
来源:回娘家
编辑:小雨
校对:王涛
责编: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