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知道邓拓,大多是因为年3月,他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的《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以及后来他和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的笔名发表在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上的“三家村札记”专栏文章(吴指吴晗,南取自邓拓笔名马南邨,星指廖沫沙,其笔名繁星),博古论今,针砭时弊,妙趣横生,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兼顾,是那个时代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年以后,这两本文集中有若干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关于他的记忆也就和两本文集联系在一起,留在了70后、80后的记忆里。其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被点名批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三家村”被打成“反共集团”。5月10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的文章,以此揭开“文革”的序幕。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四人帮”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品,终年54岁。
但事实上,邓拓除了作家身份以外,他更是一个重要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新闻家,为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曾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社长、总编达十年之久,建国后长期担任《人民日报》的领导职务,主持了年的《人民日报》改版工作。他虽然出生于福建闽侯,但是却和燕赵大地结下了深厚情缘,把自己最美好的岁月和生命都奉献给了这块热土。
1
笔名“马南邨”的来历
邓拓的笔名“马南邨”是河北省一个地名的谐音,这个地方就是河北阜平城南庄附近的一个小山村-----马兰村,一个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红色村庄。在抗日战争期间,邓拓主持中国共产党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的工作,曾长期以此村为据点。因为《晋察冀日报》的影响力,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邓拓发明了“游记出版”的办法,敌人一来,就埋藏机器,轻装转移。数次日伪军大扫荡,马兰村先后有19人为了掩护报社的同志,保护报社的机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大扫荡中,晋察冀报社牺牲了7名同志,是老乡们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他们。抗战胜利后,邓拓有《题马兰烈士墓》()诗一首:
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
年,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系统地宣传和学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聂荣臻、程子华、刘澜涛将这一任务委托给《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邓拓在马兰村主持了编选和出版工作,并撰写了前言——编者的话,在马兰附近的坡山村印刷厂印制。日报还专门发了一则消息来进行宣传。
贯彻毛泽东思想,本社出版《毛泽东选集》
本报讯:二十三年来中国无产阶级与中国人民终于找到自己的天才领袖——毛泽东同志。二十三年来,中国革命运动,凡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其结果总是胜利的、前进的。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就是马列主义的原理原则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为了贯彻毛泽东思想于边区全党,本色特出版《毛泽东全集》。全书共分五卷,约五十万言,内容系抗战以来毛泽东同志各种名著讲演及其他重要言论,并附抗战前几篇重要文献。现正付印中。(《晋察冀日报》年7月1日)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为后来各种版本《毛泽东选集》之“祖”。以后各种版本,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订、选编、翻印、翻译的。该书还发行到延安和其他解放区,后来被翻译成俄文出版。聂荣臻称赞“邓拓同志在抗战后期还编纂了《毛泽东选集》,这是全国第一本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为传播毛泽东思想做出了贡献”。
后来,邓拓写《燕山夜话》时,署名“马南邨”,便是马兰村的谐音,以纪念那段不能忘却的峥嵘岁月。年1月,《北京晚报》编辑部告诉邓拓,希望他能为晚报开设一个专栏。邓拓答应了晚报的要求,说道栏目的名称,他考虑到北京的特点和晚报的特点,就取名“燕山夜话”。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就是晚上谈心的意思。作者署名马南邨,他解释说:这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附近的小村马兰村的谐音,马兰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我对它一直很怀念。聂云臻元帅在为《邓拓文集》作的序中也写道:“邓拓同志长时期驻扎在阜平城南庄附近的马兰村,这是报社的据点。他在那里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群众很喜欢他,待他亲如家人。他后来取马南邨这个笔名,也是对老根据地群众的怀念。”
邓拓还刻了刻了一方闲章,上刻“马兰村人”。他把马兰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即使身居高位,也热心接待来自马兰村的乡亲。因为自己工作忙不能亲身陪同而心有负疚,认为没能给马兰村更多的帮助,就到印刷厂买了些印书用纸的下脚料,长方形的小纸片,订了百来个练习簿,给马兰村孩子们学文化用。可见他对马兰村的眷念深情。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是《抗敌报》,年12月11日在晋察冀边区驻地河北省太行山区的阜平县城创办,是中国共产党敌后第一张大区党报,3日刊,石印。年8月16日,《抗敌报》从第63期改为铅印,四开四版,隔日刊。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由隔日刊改为日刊,集毛泽东的字为报头。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发表终刊启事。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邯郸市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华北局《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报名。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就是现在的《人民日报》。邓拓先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职务。从年12月11日创刊至终刊,《晋察冀日报》共出版10年6个月零3天,出版报纸2,期。
作为中国共产党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伴随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之一。邓拓自年4月开始,就作为报纸的负责人,负责报纸的编辑、出版、发行以及写作社论、评论和重要文章的工作。在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终刊号上,邓拓写了一首七律,作为十年办报生活的总结:
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山林肉满胡蹄过,子弟刀环空巷迎。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
抒写了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一个革命战士以笔为枪,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以及《晋察冀日报》的革命历史和战斗功勋。
2
倡议成立“燕赵诗社”
邓拓不仅是个报人,也是一个诗人,他酷爱诗词,间或与擅长旧体诗写作的报社同仁吟诗、论诗。年1月15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县开幕。会议期间,擅写旧体诗词的《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邀请边区有关领导倡议成立了“燕赵诗社”。聂荣臻、皓青、阮慕韩、张苏、刘奠基、宋邵文、吕正操、于力、邓拓为发起人。《诗社缘起》由邓拓撰写,全文如下:
“古来燕赵,豪杰所聚,慷慨壮歌,千秋景慕。方今板荡山河,寇氛未消,黎明前夜,国难犹殷。有志之士,奋起如云,边区民主,谠议宏开,定反攻大计,期必胜于来朝。窃谓盛会不常,机缘难遇,诚宜昂扬士气,激励民心,以燕赵之诗歌,作三军之鼓角。为此倡议立社,邀集联吟,所望缙绅耆老,硕彦鸿儒,踊跃参加,共襄斯举。”
邓拓做有《赠边区参政会诸老,步皓青老人原韵》(年2月)诗四首。其一曰:
边疆参政此先声,当见千秋大道行。山厦轩昂开谠议,诗心浩荡约长城。骚坛今日联吟韵,新国他年笃旧情。信是毛锥能退敌,好随战纛向黎明。
内中充满了书生以文报国的意气和对胜利前景的乐观信念。
“燕赵诗社”实际上是以邓拓为写作中心的一个士绅写作团体。原燕京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董鲁安(于力)年在地下党的谋划下来到边区,后来当选为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他同邓拓在写作阅读领域往来甚多。在于力的《平山日记》(年9月至12月)中记叙他俩谈论诗文、互送文稿、吟诗唱和的文字,有二十二处之多。其中也谈到成立诗社的缘起:
九月十八日晚到陈家院晋察冀日报社访邓拓社长并晤陈涤夷、陶军二君。陶军病有起色,渐已复原。在邓社长处谈边区地方志问题。邓谈欲结诗社意,兴甚豪,盖意在借此联络地方士绅也。(于力之子于浩成的回忆文章《战友情深》中记载)
可见邓拓结诗社有以文会友,加强与地方士绅的联系,建立抗日的革命统一战线之意。诗社虽然主要是创作旧体诗,但诗的内容与主题紧扣现实,反映了根据地的斗争和生活。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热爱古诗词创作的邓拓以诗歌为武器,以富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诗词作品,鼓励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年,日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疯狂扫荡,妄图摧毁我抗日根据地。在严酷的斗争中,《晋察冀日报》仍坚持出版。担任边区参议会副议长的于力(董鲁安)老先生,看到邓拓领导报社坚持出版的报纸兴奋不已,当即写《阅报》一诗寄给邓拓:
“新报犹然排日来,可怜鬼子妄想摧。饶他东荡西冲猛,扫着村村烈胆雷。”
邓拓立即回诗一首:
“挺笔荷枪笑去来,巍巍恒岳岂能摧?攻心一纸歼顽寇,更听千村动地雷。”
诗作生动再现了报社同仁在游击战争中从事编辑出版的雄风,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大气磅礴,被广为传颂,脍炙人口,同题材的还如《勖报社诸同志》(年12月):
“笔阵开边塞,长年钩剪风。启明星在望,抗敌气如虹。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文旗随战鼓,浩荡入关东!”
燕赵大地上的美丽风景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在诗人的笔下有所表现。前者如《阜平夜意》(年)《忆日卜》(年)。日卜是阜平县山中的一个小村子,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游击出版的一个重要隐蔽点。后者如《狼牙山五壮士》、《题马兰烈士墓》。
古老的中华传统诗词在战火硝烟中重放光华。晋察冀边区“燕赵诗社”和延安“怀安诗社”、苏北根据地陈毅发起的“湖海诗社”,这三大革命根据地诗社鼎足而立,遥相呼应,堪称永载史册的文苑佳话,谱写了革命时代古体诗词创作的新篇章。
3
滹沱河畔订心盟
邓拓的妻子丁一岚年出生于河北省塘沽镇,是中国第一代著名播音员。年抗战胜利后,《晋察冀日报》社从阜平迁到张家口。同年9月,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在张家口成立,邓拓任社长和总编,丁一岚担任电台广播科科长。年10月1日,她与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转播了开国大典盛况。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部主任、总编辑室主任等职。年起从事对国外广播工作。年至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
她和邓拓在晋察冀边区以文相识、相知,于年在滹沱河畔订下心盟,喜结连理。
丁一岚(当时名刘孝思)在天津私立三八女子中学读书的时候,是校学生自治会副主席,是“一二九”运动中进步学生,抗日战争开始后到延安。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任平山县妇女抗日救国会副主任。年2月,平山县一个年轻的妇女抗日积极分子被恶毒的公公、丈夫杀害。丁一岚就此事写了一篇近三千字的通迅《血的控诉》投给晋察冀日报,刊登在6月24日的版面上。在通讯发表的过程中,担任晋察冀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开始和作者通信,在朋友的热心安排下,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初次约会于平山县的瓦口川边。他们在皓月下踏着落叶,漫步在长堤上,彼此倾吐着理想、抱负。依依惜别之后,邓拓写下《初晤》、《夜别》、《寄意》三首诗记述当时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思念和深情。在《初晤》中他写道:
山村曲水夜声沉,皓月霜花落木天。盼澈清眸溪畔影,寄将深虑阿谁边?矜持语短长悬忆,怅惜芜堤不远延。待得他时行箧里,新诗绮札读千篇。
年2月19日,邓拓和丁一岚在平山滹沱河边的西柏坡村外订下了终身,虽然外面风沙扑面,他们心中却是暖意盈怀。当晚邓拓写下《心盟》表达自己的深情:
滹沱河畔订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没过几日,邓拓又写了一首五言诗《定情》,追记2月19日这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抒写自己的心志:
战地青衫侣,风沙北国春。白云浮终古,江水去长东。身世三生劫,心天一向红!高情为尔我,天地两无穷。
丁一岚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漫步在滹沱河畔,漫天风沙代替了清风明月,习惯了的战斗生活,倒增添了几分豪情,我们终于约定了终身。”邓拓以《心盟》为题借诗记情:“滹沱河畔定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经过一年多的热恋,年3月8日,邓拓与丁一岚在河北平山县的滚龙沟二庄结婚了。结婚那天多人为这对新人祝贺,整个十多里长的滚龙沟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聂荣臻、张瑞华夫妇请他们俩到家中举行了家宴。这对革命伴侣在太行山的山坳里度过了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
邓拓曾为爱妻赋诗多首,如收入《邓拓全集》中的《题像》、《写影》,记写了他对妻子的珍爱和他们之间炙热缠绵的真挚情感。
在邓拓去世的第二天,家里的信件、书籍全部被一抄而空。但是邓拓写有情诗的两方丝帕被丁一岚贴身收藏,幸免于难,成为漫漫长夜中难得的心灵慰藉。在邓拓被平反昭雪以后,丁一岚致力于邓拓的诗文、藏画、书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为我们了解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新闻工作者、诗人、杂文家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京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