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首页 » 发展历史 » 常识 » 庄里大叔收藏万余份地契,想开个数字博物馆
TUhjnbcbe - 2022/10/28 21:01:00

十多年前有次补画,从一张质地好的宣纸上剪了一块,那是一张清乾隆年间的官契,除剪去的一块,其他地方完好。现在再看那张地契,肠子都悔青了。这是郭岩海地契收藏中的遗憾。

不过,类似的自然损耗类的遗憾事件正在减少,河北师范大学的一个技术团队正在帮助郭岩海整理、扫描他的上万件地契藏品,以期在三个月内把契约数字博物馆搭建起来,博物馆上线后,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郭岩海,50岁,十七八岁时开始收藏火花、烟标、邮票、纸币等,从买来的旧书中意外收获地契开始,十多年间,他收藏的地契达到了万余件,从地理位置上,除台湾外,我国其他省市区的地契均有收藏;从时间跨度上,从清顺治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年里,各个历史时期均有。

1

手中有了十来份地契时

心想是不是可以有个系列

“第一份地契是买旧书时,书中夹带的,等手里有了十多份地契时,心里想是不是可以有个系列。从这会儿起才开始留心收藏地契。”郭岩海说。

年是个节点,那年郭岩海接受了一次采访。他回想说那会儿他收藏的地契约三千到五千份。因为当时没有系统地整理这些契约,所以一直没有确数。他说这次师范大学的技术团队帮助搭建数字博物馆后,自己究竟藏有多少份地契,才能最终统计出来。

在收藏这些地契的过程中,有的是有故事的。“藏品中有一份洪宪元年的地契,是写在白棉布上的,洪宪是袁世凯所创中华帝国年号,他在民国五年(年)元旦称帝,号洪宪,3月22日取消帝制,放弃帝位,共做了83天皇帝梦,所以洪宪元年的地契很难得。”郭岩海说。这份地契是他从山东德州一位老人那里花元买来的,老人主要经营古玩,对这个兴趣不大,转让给了他。

一次性购进大量地契是在前几年。“江苏一位78岁的老人,也是干了一辈子收藏,他手中有不少地契,但子女对这个没兴趣,他一直想找一位善主收藏,后来这些地契到了石家庄。”郭岩海说,很多地契是从纸品、旧书摊转过来的,把它们整理出来,无论是从史料还是观赏角度讲,都是有价值的。

郭岩海说,地契是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书。其中土地数量、坐落地点、四至边界、价钱以及典、买条件等,由当事人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盖章,是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未向官府纳税的地契称为“白契”,经官府验契并纳税后称为“红契”,“红契”具有法律效力。

“红契”对研究古代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具有参考价值与收藏价值。

2

藏品中有“救国公债”“大兴纱厂股票”

郭岩海的藏品中,除了大量的地契,还有婚书、股票、请柬、相书、“批八字”的原件等,其中比较珍贵的是一件“救国公债”藏品。

救国公债

据了解,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财*部为应*费急需呈奉国民*府核准于民国二十六年(年)九月一日发行救国公债。此时,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公债发行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不论工人、农民、学生还是知识界、民族资本家以及海外华侨,都争相购买,做到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救国。

该“救国公债”分为伍元、拾元、壹百元、壹千元、壹万元五种,票幅均为x毫米,总发行额为五万万元,年息四厘,每年八月底一次付给;本金自民国三十年(年)分30年还清。公债花边框内最上方是“救国公债”字样,券名下方从右至左竖式排列条例摘要行文。条例文字中间盖有财*部的红色方印,左边有财*部部长孔祥熙和两位次长的签名和印章。债票反面印有与正面相同内容的英文,是为方便海外华侨购买而设计的。

郭岩海展示的这枚面值五元的“救国公债”,每年八月底领取利息一次,息额两角,票面上共印有33枚息票,每领取一次剪下一枚“息票”。

郭岩海说,这枚珍贵的“救国公债”虽然有小部分票面残损,但它见证了中华儿女反抗外侮、不屈不挠的抗战史。留存至今,不仅难得亦属罕见的历史文物。

大兴纱厂股票

郭岩海还展示了他收藏的“大兴纱厂”股票。这枚票面壹股的“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是民国二十三年一月一日发行的,编号为“厂字第叁百捌拾伍号”。票面上有“本公司遵照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规定并经呈请实业部核准,登记资本总额国币叁佰万元,分作叁万股每股金额壹佰元,兹有林聘儒君认购壹股,计交到股本国币壹佰元整”等内容。股票上有五位董事的姓名及印章。

大兴纱厂是石家庄近代工业的支柱,也是华北地区的大型纺织企业,出品有“获鹿”“双福”“八卦”“新双福”等棉纱和棉布。

3

搭建契约数字博物馆免费开放

藏有这么多的契约、凭证,郭岩海每次翻看时都小心翼翼,唯恐损害了脆弱的纸质文书,但也免不了遗憾。

“我藏有一套几十张的家族地契,有次从中抽了一张,没有及时归位,后来多次叠放,再也不能复位了,这是一个遗憾。”郭岩海说。

宣统三年买卖房产官契

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岩海认识了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胡引翠副教授,胡引翠惊诧于海量的地契藏品和其中蕴含的巨大史料及社会研究价值,产生了搭建契约数字博物馆的想法。

“郭岩海老师的藏品丰富,但纸质的文件非常脆弱,它们中有的经历了多少次战乱才有幸存留至今,不能因为后世保管不当再出现其他意外,这些纸质的文件,每次翻阅都会带来损伤,我想能不能搭建一个数字博物馆,为每份契约添加上地理位置、年份、姓名等标签,建立体系,最终产生目录索引,方便人们查阅和研究。”胡引翠说。

博物馆的数学模型从去年开始搭建,目前已扫描了一千多份契约,预计再有三个月的时间可扫描完毕,之后就能陆续向公众开放。

胡引翠说这些包含历史、文化、经济符号的一份份契约,如果锁在柜子里就是一堆故纸,把它们数字化,进而向公众免费开放,才是价值延伸的开始,眼下整个团队都在加班加点,争取让它们早日面世。

文/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安文联

1
查看完整版本: 庄里大叔收藏万余份地契,想开个数字博物馆